详情请进入 湖南阳光电子学校 已关注:人 咨询电话:0731-85579057 微信号:yp941688, yp94168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四川省国际(地区)合作园区
发展规划(2020—2023年)》的通知
川办发〔2019〕70号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有关单位:
《四川省国际(地区)合作园区发展规划(2020—2023年)》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9年12月31日
四川省国际(地区)合作园区发展规划
(2020—2023年)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发展基础
一、开放型经济发展现状及特点
外商投资领域。2018年,全省新设外商投资企业607家,同比增长4.8%;合同外资63.7亿美元,同比增长2.1%;外商投资实际到位90.2亿美元,同比增长10.6%。按照商务部可比口径,全省外商直接投资入统30亿美元,同比增长35.5%。一是外商投资来源地相对集中。2018年,在这里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湖南阳光技术学校全国招生。
对外经济合作领域。2018年,四川对外直接投资金额16.7亿美元,居西部第一,同比增长31.2%。对外投资备案金额1000万美元的境外投资企业17家,累计金额70.8亿美元,占总备案金额的98%。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102.7亿美元,居西部第一,在这里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湖南阳光技术学校全国招生。
对外贸易领域。2018年,四川实现货物进出口5947.9亿元、同比增长29.2%,其中出口3334.8亿元、增长31.4%,进口2613.1亿元、增长26.5%;分别高出全国同期指标增速19.5、24.3和13.6个百分点。进出口、出口和进口总额首次同时跃升至全国第10位,出口增幅首次跃居全国首位。一是成都平原经济区进出口优势明显。从占比来看,成都、绵阳两市进出口总额占全省的86.9%。其中,成都市进出口4983.2亿元,同比增长26.5%;绵阳市进出口259.9亿元,同比增长126.1%。二是发达国家和地区是四川进出口的重要市场。四川进出口规模居前列的贸易伙伴依次是美国、东盟、欧盟、日本、韩国,分别占全省进出口比重的25.1%、18.9%、16.7%、7.3%和6.2%。四川对美国进出口1497.1亿元,同比增长33.9%。四川对韩国、日本、欧盟和香港进出口分别增长32.4%、28.5%、27.8%和19.2%。
总体上看,四川开放型经济保持了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具备了打造一批高水平国际(地区)合作园区的基础,但四川对外经济资源过于向成都平原经济区集聚,区域发展不平衡因素较为突出。2018年,成都、德阳、绵阳3市对外贸易总额占到了全省总额的九成。外商投资也主要聚集在以成都、绵阳、眉山、德阳等市为主的成都平原经济区,占全省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近九成。一些偏远欠发达地区在扩展对外贸易、吸引外资入驻等方面面临巨大挑战。
二、国际(地区)合作园区发展现状及特点
2014—2018年,全省共有16家国际(地区)合作园区,包括中法成都生态园、中德创新产业合作平台〔中德(德阳、绵阳)创新产业合作园区、中德(蒲江)中小企业合作区〕、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成都、眉山、德阳产业园)、中韩创新创业园(成都、资阳)、中意文化创新产业园、新川创新科技园、乐山电子信息半导体产业园、遂宁欧美产业园、川港合作示范园区、中法农业科技园和中日产业合作园,主要特点:一是地域分布不均衡。全省国际(地区)合作园区中有7个分布在成都市,其余9个园区分布在德阳、绵阳、遂宁、乐山、眉山和资阳市,全部汇聚在成都平原经济区,其他四大区域暂无国际(地区)合作园区。二是产业分布多样化。园区产业方向重点发展领域涉及生态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人工智能、产城融合、科技研发、文旅创新、精致农业、医疗康养等多个领域。三是发展水平有差距。总体上看,国际(地区)合作项目聚集程度普遍不高,能够体现国别特色的优质项目较少,目前仅成都市中德(蒲江)中小企业合作区、中韩创新创业园情况较好,全省国际(地区)合作园区发展呈现“强干弱支”特点,与“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的立体全面开放格局不匹配。四是合作机制多元化。目前多数园区采用中外国家(地区)政府间、政府与外方经济组织、政府与企业等多种合作机制,也有少数园区依托外方龙头企业主导而建立。其中,境内主体主要为政府机构,比如国务院、商务部、科技部作为主导,或地方政府牵头主导;境外合作主体范围较广,包括政府组织、经贸组织、企业和咨询机构等。
第二节 发展机遇
当前,世界经济格局和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为我省国际(地区)合作园区建设带来全新发展机遇。一是国家发展战略机遇期红利效应明显。从国家层面看,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需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绿色发展,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从省级层面看,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及“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在四川汇集叠加,将助推我省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二是四川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四川生产要素密集,人力和科教资源丰富,产业门类齐全,内畅外联、通江达海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正在形成,已具备打造国际合作新载体的客观能力和基础条件。三是国际(地区)合作园区优势条件明显。从政策优势看,根据有关文件要求,国际(地区)合作园区可享受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税收、行政审批、专项扶持资金、贷款贴息、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并有望纳入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改革先行区(以下简称四川自贸试验区)范围,享受相关政策。从产业特色和功能定位来看,一些优势产业已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产业配套能力强。部分开发区产业经济外向度相对较高,且已有建设国际(地区)合作园区的初步设想,园区在引进产业的确定、引进国家(地区)来源的选定等方面具备了一定基础和便利条件。四是国际(地区)交流合作机制较为完备。目前,四川已与220多个国家(地区)建立了经贸联系,全省超过半数的国际(地区)合作园区建立了成熟的合作机制。中法成都生态园、中韩创新创业园、中德创新产业合作平台为两国政府间合作模式,由商务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外方相关政府部门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由国务院台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及商务部共同批准,与台湾重要商协会等签订合作协议。新川创新科技园由省政府与新加坡政府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并由双方成立投资湖南阳光技术学校,共同推动开发建设工作。此外,川港合作示范园区、中法农业科技园和遂宁欧美产业园为政府与企业间合作类型。
第三节 突出问题
产业基础与发展目标不匹配。国际(地区)合作园区主导产业弱、外资项目少,与其引进合作国家(地区)优势项目、对接先进技术的定位不匹配。中法成都生态园已引入合资企业神龙汽车及配套企业17家,但园区直接利用外资水平低;中德(蒲江)中小企业合作区龙头企业博世电动工具蒲江工厂2018年产值2.6亿元,不到园区总产值106亿元的3%;中韩创新创业园(成都)入驻众创空间32家、其中对韩服务众创空间4家,入驻企业1890家,其中韩国企业51家,占企业总数不到3%;中德(德阳、绵阳)创新产业合作园区和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成都、眉山、德阳产业园未设立单独发展区域,依托所在行政区域、国家级开发区和国家级新区开展对德和川台产业合作,在这里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湖南阳光技术学校全国招生。
专业性促进与对接平台欠缺。目前各园区仅依靠成立政府领导小组或委员会推动建设,工作聚焦度及专业性不够,与对接国际(地区)间交流信息渠道较少,缺乏持续推动合作的长效机制,大多以年度招商推介活动获取项目信息,外方对接平台缺失是目前全省园区发展的普遍现象之一。国际(地区)合作专业性平台的欠缺,造成园区建设缺少专业性服务,资源信息呈现碎片化,无法形成集聚效应。
促进园区发展的举措还较为单一。省级层面,缺乏指导全省国际(地区)合作园区建设的相关政策文件以及考评管理机制,相关省直部门多按各自职责推动园区发展,以前期对接落地推动为主,后期建设跟进指导不足。地方政府层面,目前仅成都市成立了国别合作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组建了重点园区中方联合工作委员会,并初步建立了差异化的考评机制。园区层面,目前仅中韩创新创业园、中德(蒲江)中小企业合作区、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出台了针对国家(地区)合作的创新创业、产业扶持政策,为入园企业在资金、土地、税收、人才等方面提供支持。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扎实抓好省委十一届三次、四次、五次、六次全会各项决策部署落实,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立体全面开放格局,努力走在西部全面开发开放的前列。以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为目标,以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为导向,加快构建一批聚焦前沿产业领域、突出技术创新合作、强化综合环境打造、实现发展动力转换的新型载体平台,使国际(地区)合作园区成为全省高质量外资集聚地的重要载体、融入全球价值链创新的先行基地、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的高能级平台以及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和绿色集约发展的示范区。坚持以大开放引领大发展,加快形成“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高标准建设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全国开放示范平台,加强外事、外经、外贸、外资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国际资源节点、开放合作支点和辐射带动极点作用。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产业为本,特色发展。以产业合作为立区根本,顺应不同产业发展规律,鼓励高效整合利用全球知识资本和科技资源,实现加强国际(地区)合作与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良性互动。突出国家(地区)特色差异和产业发展差异,探索多元化、多维度合作路径,促进产业快速切入国际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不断增强创新能力。
开放融合,突出重点。在国(境)内外市场联动、上下游产业联动、国际贸易投资联动的全球化背景下,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突出经贸合作主线,同步深化科技、教育、文化、医疗等多领域合作,推进高质量双边合作,着力打造高质量外资集聚地。
市场活力,共建双赢。借鉴国际先进理念,提升国际(地区)合作园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力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由政策引导为主向营造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转变。按照平台共建、规划共商、项目共引、市场共拓、利益共享原则,充分调动国际(地区)合作主体双方的积极性。
第三节 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
各国际(地区)合作园区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围绕产业优化、体制创新、绿色发展三大目标,将国际(地区)合作园区打造成推进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推动开放合作的新平台、强化创新驱动的新载体、促进绿色发展的新典范。
到2023年底,全省国际(地区)合作园区基本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协调、更可持续的发展,形成规模布局合理、体制机制完备、示范引领显著的国际(地区)合作园区发展新局面。
规模布局更加合理。以全省五大片区为基础,优化布局,做大做强。以成都平原经济区为核心,围绕打造核心产业链条,布局形成具有一定示范效应的高质量国际(地区)合作载体。其他四大片区依托区域主导产业定位,抢抓全球产业重新布局机遇,对接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力争在国际(地区)合作园区创建方面实现新突破。在建好已有国际(地区)合作园区的基础上,按照省委“突出南向、深化西向、提升东向、扩大北向”的开放合作战略方针,力争到2023年年底新建国际(地区)合作园区4家。
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基本形成促进园区建设发展的长效机制,在开放水平、产业能级、科技创新、生态环保、项目视野、应急管理、生产安全等方面建立形成各项标准,为全省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发展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质量效益显著提升。园区特色更加鲜明,产业集聚效应不断增强,绿色发展理念不断凸显,创新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一批开放程度高、产业结构层次优、研发创新功能强、国际交流渠道畅、综合服务效率好,具有国际品牌知名度的国际(地区)合作园区逐渐形成。到2023年,园区利用外资水平大幅提升,入驻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外资企业,外商投资实际到位金额较2019年增长2倍。
第三章 发展方向及重点任务
第一节 发展方向
推动园区管理水平国际化,着重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注重引进或移植国(境)内外先进园区的管理经验,推进文化开放与融合,完善管理制度和提升服务水平,致力于国际(地区)合作园区实现现代化、国际化管理。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首要任务,着力为国际(地区)合作园区内中外企业投资经营提供优质高效服务、配套完备便捷资源,引进投资并购、研发设计、信息咨询等新兴服务,健全知识产权应用保护机制,为外籍高端人才来华工作签证和永久居留等提供便利,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提高对中高端人才特别是尖端人才的吸引力。
促进创新要素聚合集聚,确立市场化的管理运营机制。明确各园区产业发展与定位,加强统筹协调,通过与国(境)外开展全方位投资合作,构建集产业链、投资链、创新链、人才链、服务链于一体的开放创新与协调体系,实现国际(地区)合作园区的产业聚核发展、错位发展。创新公共服务职能,建立符合国际投资准则的经济环境和政务服务标准,创造人才、知识自由流动机制。建立健全各国际(地区)合作园区行政运营主体,适度引导外资合作机构参与园区运营管理,通过制定公开透明、科学有效且持续改进的园区发展政策,加快形成全链化的区域协调和产业整体联动机制。
以技术合作、渠道合作、共享市场为突破,推动传统园区转型升级。在外资进入中国的渠道、内容、模式发生转变的形势下,更新观念,提高认识,从理念上认同技术合作模式对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及全省整体创新技术提升的重要性,摒弃“硬落地”传统招商思维和模式,以高新、绿色技术合作为突破,以传统园区转型升级为依托,打破行业壁垒和企业壁垒,共同开发与利用市场机会,共同围绕产业集成化水平提升,引领全省传统园区升级改造新路径。
第二节 发展布局
立足全省“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新格局,大力实施“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发展战略,逐步完善以成都为“主干”的国际(地区)合作园区发展格局,着力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和外来投资首选地,推动全省产业升级、科技创新,转变发展方向。
一、成都平原经济区
成都平原经济区是全省经济 发达、 集中、 重要的区域,有西部地理条件 好、人口密度 大的城市群,承载着引领全省经济转型升级、集聚转化高端优势资源、探索城市集群发展新路、引领“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提升参与区域竞争能级的重大使命。未来,成都平原经济区将进一步强化“主干”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增强集聚集成和转化国际国内高端战略资源的能力,建成以中法成都生态园、新川创新科技园、中德(蒲江)中小企业合作区为示范的国际(地区)合作园区建设样板,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建设管理模式及运营机制,为全省国际(地区)合作园区创建提供可参考经验。发展以汽车研发、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为主导产业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有力的支撑引领,特色优势产业实现集约集群发展,产业协作配套能力进一步增强。
中法成都生态园遵循“公园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设理念,按照国际化、生态化发展思路,围绕汽车、智能网联、新能源、节能环保、创新研发、文化创意、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努力打造中法经贸合作中节能减排和绿色低碳的发展典范,力争把园区建设成国际合作的绿色低碳生态园区、国际高端产业园区、创新创造智慧园区、优雅时尚文化园区。
中德(蒲江)中小企业合作区重点发展以电动工具、专业设备、高端机械、铁路施工机械、轨道交通装备等为重点的精工产业和以绿色休闲食品、健康饮品、保健品为重点的健康食品产业,以及以德国双元制教育为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产业。
中德创新产业合作区(德阳、绵阳)重点借助德国制造业技术领先的优势,推进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自动识别等在当地传统制造业中的应用推广,促进传统产业由价值链低端向高端跃升,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成都产业园以“一港三城六个特色小镇”(“一港”指成都国际铁路港,“三城”指欧洲产业城、智慧产业城、凤凰新城,“六个特色小镇”指城厢天府文化古镇、蓉欧国际物流小镇、七星岛国际会议度假小镇、福洪亚欧特色农产品小镇、人和国际康养运动小镇、弥牟文化旅游小镇)为建设载体,全产业承接台湾产业转移,以先进材料、智能制造、精密仪器、商贸物流、精致农业、文化创意、医疗康养等为主要合作产业,推进第一产业合作共用、第二产业积极承接、第三产业深度开放。
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眉山产业园以电子信息、高端制造、新材料为主导产业,着力构建电子信息产业区、高端制造产业区、新材料产业区、高端品质产业生态圈,瞄准知名台资数控机床、智能医疗器械、电子新材料和改性新材料企业,力争形成以点带面格局,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健康发展。
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德阳产业园以油气装备制造、通用航空为主导产业,围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深化与台湾企业的合作,着力构建西部地区两岸交流合作和改革创新的新高地。
中韩创新创业园(成都)以孵化新技术、培育新业态、实现新价值为核心,重点发展数字文创、游戏、智能硬件、科技服务等电子信息、新经济产业,在这里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湖南阳光技术学校全国招生。
中韩创新创业园(资阳)重点发展现代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产业,着力打造创新创业孵化功能区和汽车制造、食品医药、智能制造产业功能区,积极创建中韩创新创业和交流示范平台。
中意文化创新产业园积极构建以创意设计为核心,影视传媒和消费文创为支撑,时尚艺术为引领的主导产业体系,努力打造天府文化策源地、中国文创新极核、“一带一路”交往新平台和国际文创产业新中心。
新川创新科技园重点聚焦5G通信、人工智能、新医学产业,形成“3+X”既相对独立又有机共融的产业布局,培育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和新经济产业为主的三大核心产业集群,打造产业、生态、人文高度融合创新示范城。
乐山电子信息半导体产业园以建立“芯片—软件—整机系统—信息服务”产业生态体系为方向,促进半导体制造与封装和终端应用有机结合,依托乐山菲尼克斯等现有骨干企业的半导体封装和市场影响能力,着力开发和创新上游特色芯片制造,扶持半导体设备和应用端产业快速发展,聚力形成产业链完整、产业集中度高、产业发展均衡、产业特色明显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遂宁欧美产业园聚焦欧美重点国家,重点发展高端装备、汽车配件、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4大主导产业,积极打造成渝经济区内智能制造国际产业示范园区。
川港合作示范园区以国际贸易、金融创新、智慧科创、教育培训、医疗服务为重点发展方向,推动四川与香港在服务业方面全面深入合作,打造川港全面合作示范区。
中法农业科技园重点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康养、文创产业,积极打造中法农业科技园核心区、法国特色小镇、中法国际康养医疗产业园、中法科技文创产业园、中法国际乡村风情园5大板块,全面深化中法各领域合作。
中日产业合作园构建以商贸零售、现代物流、动漫游戏、信息技术、航空服务、机器人、新材料等产业为主的中日经济合作平台、中日智能制造创新高地、中日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
二、川南经济区
川南经济区大力发展临港经济和通道经济,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南向开放重要门户和川渝滇黔结合部区域经济中心。区域内各市依托世界级白酒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及现代物流产业集群,积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航空产业、节能环保、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和现代农业领域加强与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合作,积极打造以工业、现代农业为主的国际(地区)合作园区。深化与东盟和台港澳地区协会、企业等在经贸领域的合作,积极推动与东盟、台港澳地区共建产业园,打造国际(地区)合作示范先行区。
三、川东北经济区
川东北经济区加快振兴发展,初步建成东向、北向出川综合交通枢纽和川渝陕甘结合部区域经济中心。区域内各市应充分利用经济区内独有的自然资源和生态优势,探索与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合作建设产业特色鲜明的铝材料研发与应用、清洁能源转化、特色农产品加工、文化创意等国际(地区)合作园区。
四、攀西经济区
攀西经济区南向通道进一步畅通,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基本建成四川南向开放门户。区域内各市(州)应积极拓展产业技术国际(地区)交流合作,在战略资源综合利用、清洁能源、现代服务业、特色农业等领域深化与乌克兰、俄罗斯、以色列、新西兰、西班牙等国的合作交流。加快南向重要通道和物流关键节点建设,进一步提升与南向国家的互联互通水平。支持优势企业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推动应用技术联合攻关。
五、川西北生态示范区
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加快生态经济发展,初步建成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国际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国家级清洁能源基地和现代高原特色农牧业基地,拓展与发达地区的合作发展,探索推进国际合作。
第三节 重点任务
一、对接国家战略推动价值链高端跃升
依托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及“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建设和利用高层次的国际合作机制和平台,不断深化与现有合作国家(地区)基于全球价值链的产业合作,引导优势企业进行全球化布局,完善产业支撑体系,形成合理产业分工,延伸产业链条,布局价值链高端,引领价值链走向,合作开拓沿线市场,培养产业发展新动力,拓展产业合作新空间,不断提升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能力和水平,支撑打造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二、建立健全机制推动国际区域互动合作
积极融入欧洲经济圈和亚太经济圈,推进高端化合作。在新能源、节能环保、智能交通等高技术领域,深化中欧区域合作。全方位开展与北美地区经贸投资合作。进一步拓展与日韩和澳洲在电子信息、农业等领域合作。加强与东盟、南亚的国际产能合作。全面推动与台港澳的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合作。以资源开发、基础设施、装备制造等为重点,拓展与印度、巴西、南非等新兴经济体的合作。
三、对标国际规则优化营商环境
一是构建高标准的规划管理体系。国际(地区)合作园区要高起点编制各项规划,与所在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等有机衔接。深度研究对接合作国家(地区)生产、生活特色,做好整体规划、形象设计,推进园区内主干道、工业管廊等硬件设施和软件建设,形成具有国家(地区)特色的园区文化。根据资源禀赋特点和合作国家(地区)特点,编制生态规划、产业规划等专项规划,通过规划合作,吸收对方的发展建设理念,落实“国际理念、国际标准、国际技术”,提升园区规划建设的国际化层次。
二是完善园区平台功能水平。推动国际(地区)合作园区与重点国家知名科研院所共建研究院,省级产业发展投资引导基金通过股权投资支持企业或项目落地国际(地区)合作园区;着力引进与重点国家和区域关系密切的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研发中心等功能性平台以及金融、法律、知识产权、人力资源等专业机构,完善股权投资、科技信贷、创业板上市推进体系等机制建设,搭建国际高等职业教育平台,不断完善园区国际化、市场化配套服务能力。
三是健全国际化综合服务体系。以“ 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为外资企业落户提供更多便利。加快复制推广四川自贸试验区体制改革、贸易便利化等创新成果,着力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国际营商环境。搭建国际高等职业教育等教育平台,注重知识产权保护,通过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建立技术供求、科研设施和国际化人才三大开放平台,提供接轨国际标准的智力支撑。积极发展服务业,促进生产生活便利化和文化交流互鉴相融。
四、探索开放创新路径
一是探索创新合作模式。积极探索通过创新合作模式,加强双边优势资源互补利用。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与合作国家(地区)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在引进项目的同时,注重引进并消化、吸收附着在项目背后的先进技术、人力资源等高端要素,从产业单项落户延伸到孵化器、服务中心、科创中心等全面合作,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园、院士(专家)产业园。探索市场化的人才合作、技术合作,增加双方合作的粘度,形成双方企业的利益共同体。园区可探索建立展示中心、贸易平台,协助对方国家(地区)的先进产品、先进技术拓展中国市场,以市场吸引优质企业落户园区。
二是构建灵活开放的运营开发模式。探索建立有效的资产管理和运行机制,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建设。支持园区用好各级财政资金,用于培育区内科技型小微企业、特色产业链和产业基地,或以技术并购的方式吸纳国(境)外相关企业等,加速园区优势产业的培育。积极尝试园区市场化运作,探索建立灵活高效运作的园区开发湖南阳光技术学校,并在条件成熟时探索园区开发湖南阳光技术学校的整体上市。争取合作国家(地区)的机构以派员等方式积极参与园区开发湖南阳光技术学校的管理和运行,通过开发模式创新形成利益共同体。
五、高标准集聚高端产业项目
一是加强国际(地区)产能合作。各园区要深入研究对方的产业特点,包括对产业的上下游全面分析,精准定位招引项目的目标。围绕项目建设,构建集产业链、投资链、创新链、人才链、服务链于一体的开放创新系统。注重项目谋划,精挑细选好项目,注重创新性供给。加快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推动园区的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以数字经济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利用国际(地区)合作园区建设中形成的合作网络,加强引导,推动区内条件成熟的企业“走出去”,与合作国家(地区)企业进行产能合作,积极吸纳和利用对方的科研、技术、人才、专利与市场,提高区内企业“走出去”能力和水平。加强“引进来”和“走出去”融合发展,在全球范围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资源配置,以“创新能力开放合作”提升企业和园区的市场竞争力。
二是突出项目招商和产业招商。园区要把握全球资本和产业调整转移的趋势,深入研究合作国家(地区)的产业特点,精准定位招引项目。重视发展实体经济,着力引进产业带动型、科技创新型、资源节约型、生态环保型项目,围绕四川“5+1”现代工业体系、“10+3”现代农业体系、“4+6”现代服务业体系,制定产业招商地图,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开展精准招商,打造一批重点特色产业园。
三是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全面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更加积极有效利用外资,鼓励外资参与园区建设运营,鼓励外资通过参股、战略投资、增资、兼并重组等方式到国际(地区)合作园区进行投资。积极利用和吸引重点国家(地区)的世界500强及国际行业龙头企业,带动和引进一批关联企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生态。
四是坚持园区绿色发展。吸收借鉴合作国家(地区)先进的节能环保理念、模式、技术、产品和综合解决方案,在发展理念、国土空间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发展、运营管理等方面,全面遵循绿色集约、技术创新、循环发展原则,鼓励引进国外绿色技术创新企业和项目,推动园区绿色技术创新发展。严格落实集约化发展,拟落户的企业投资强度及土地产出平均水平,应超过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中规定的各行业投资强度及土地产出平均水平。园区要重点加大在环保、节能等领域产业的招商选资力度,引进层次高、理念新、带动作用明显的绿色项目。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产业,围绕现有主导产业打造全链条产品体系,实现产业链内物料、产品的循环利用,全面提升园区可持续发展水平。建立健全园区环境监测体系,明确能耗和环境准入门槛,严格限制不符合节能环保、生态环境要求的企业入园。
第四章 规划实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强化“顶层设计”,创建全省国际(地区)合作园区联席会议机制,统筹考虑全省开放合作战略,明确职责分工,协调财政、产业、外贸、交通、能源等促进政策,按规定落实税收政策,推动形成政府、商会、企业及园区各方协同推进的有效机制,研究制定支持国际(地区)合作园区的政策措施,协调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充分利用国际(地区)合作资源,推进园区招商、建设和提档升级,并为园区内重大优质项目落户提供保障。商务厅会同有关部门(单位)推动全省国际(地区)合作园区建设;省发展改革委负责园区的规划布局、产业规划和各园区的特色与功能定位;经济和信息化厅负责产业园区建设发展的牵头服务工作;省直有关部门(单位)按各自职责共同推进园区建设工作。发挥政策和资源的叠加效应,推动外贸、外资、外经、跨境电商等政策资源向园区集聚,协调科技、外事、文化等领域政策资源向园区聚焦。有关市(州)、园区切实发挥主体职责,按照全省统一部署科学推进国际(地区)合作园区建设发展。
第二节 优化经贸网络
在已建立国际经贸合作机制基础上,结合战略发展重点方向,继续巩固深化与新加坡、日本、韩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和台港澳等国家(地区)的良好合作机制,积极挖掘与金砖国家、东盟和欧盟等成员国家的合作潜力,进一步拓展国际(地区)合作版图;利用参与国家(地区)间框架合作及国家领导人、省领导高层出访以及“万企出国门”“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等重大活动,推动园区与重点国家(地区)新建合作机制。鼓励园区每年举办面向合作对象国家(地区)的经贸文化交流和投资促进活动,深化双边经贸合作基础。加强与境外商协会、经贸网点等交流合作,推动有条件的国家(地区)在川设立商务代表,推动有条件的园区设立海外办事处或招商办公室等离岸国际合作点位,进一步完善海外经贸网络建设。
第三节 加强规范管理
以提高园区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重点,按照“共性个性兼容,多元多维兼顾”的原则,做好国际(地区)合作园区数据统计、认定评价和动态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园区统计体系,加强统计监测,全面真实反映各国际(地区)合作园区发展状况,为考评工作奠定基础。围绕国际(地区)合作园区考核评价体系建设,制定并实施符合全省国际(地区)合作园区实际的考评管理办法,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引入园区建设、园区管理、产业发展、开放合作等考核指标,适时引进第三方评估机构,每年对园区进行全面评估。省直有关部门(单位)适时开展监督检查、效果评估,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困难,在开放水平、产业能级、科技创新、生态环保、产业集聚、应急管理和生产安全等方面,将国际(地区)合作园区打造成为在全省具有示范效应的园区。
第四节 强化要素保障
强化政策督导,鼓励各地结合发展实际,针对开展合作的前提条件、现实情况、配套措施、经济社会效益等内容,深入开展调研工作,做到制定预案、明确主次、划分阶段,注重整体合作布局、合作规划的战略性、整体性、综合性和前瞻性。园区所在地政府要积极建立与相应国家(地区)产业发展定位相匹配的城市友好合作关系,形成共推机制,合力推进国际(地区)合作园区建设。省、市各级有关部门(单位)要协同配合,在推动出台涉及园区建设的实施办法、方案等政策文件中将国际(地区)合作园区纳入重要考虑事项,合力解决体制、人才、技术、市场、资金、用地等制约国际(地区)合作园区发展的痛点难点问题,做好全方位的支持保障,推动全省国际(地区)合作园区高质量发展。
第五节 优化营商环境
推进外经贸管理体制改革,积极学习推广四川自贸试验区经验,在投资管理、贸易便利化、金融、事中事后监管措施及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制度创新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完善国内外市场联动拓展机制,落实通关一体化改革和多式联运工作方案。积极配合开展《鼓励类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19年版)》修订工作,争取国家有关部委支持我省更多特色优势产业列入鼓励类项目,提升我省外资利用质量和水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加快建立健全外商投资服务体系,积极为外国投资者和外商投资企业提供法律法规、政策措施、投资项目信息等方面的咨询和服务。开展全省开放竞争力评价,促进各地加快建设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的“开放生态”。
。上思电动工具维修培训学校,四川省人民政府公报,上思学电动工具维修的学校,上思电动工具维修培训哪里好,上思电动工具维修培训学校,上思电动工具维修短期培训班,上思电动工具维修培训学校地址,上思学电动工具维修培训,上思电动工具维修培训哪里好,上思电动工具维修培训班,上思电动工具维修技术培训.(编辑:hnygdzxx888)(整理:上思电动工具维修培训学校)
湖南阳光电子学校教学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