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结水电安装培训学校,琼结水电安装培训班,琼结水电安装学校
专注于琼结水电安装培训、为琼结地区想学水电安装技术的求学者提供专业的水电安装培训课程和充电平台!
主页 > 水电安装 >

琼结水电安装培训学校

  • 课程介绍

  • 参考资料

  • 2021-09-11 10:37
湖南阳光水电安装培训学校常年面向琼结招生!
【推荐】琼结快速学水电安装技术,从湖南阳光水电安装培训学校开始。琼结水电安装培训学校、琼结水电安装培训班,首选湖南阳光水电安装培训学校!电话:0731-85579057,0731-85569651

【温馨提示】湖南阳光水电安装培训学校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车站南路红花坡路176号。目前没有在琼结地区设立分校。热忱欢迎琼结的学员来湖南阳光水电安装培训学校长沙总校区参加学习!

琼结水电安装培训学校,琼结水电安装培训班,琼结水电安装学校

详情请进入 湖南阳光电子学校 已关注: 咨询电话:0731-85579057 微信号:yp941688, yp94168

琼结水电安装培训学校

琼结水电安装培训学校

琼结水电安装培训学校文章前言:为您提供全面的琼结学水电安装的学校,琼结水电安装培训哪里好,琼结水电安装培训学校,琼结水电安装短期培训班,琼结水电安装培训学校地址,琼结学水电安装培训,琼结水电安装培训哪里好,琼结水电安装培训班,琼结水电安装技术培训信息以及琼结水电安装培训学校和琼结水电安装培训班 新资讯,湖南阳光水电安装培训学校,常年面向琼结地区开设水电安装培训班,是专业的琼结水电安装学校,常年面向琼结地区招生,热忱欢迎琼结地区的水电安装技术求学者来我校学习 专业的水电安装技术。琼结水电安装培训学校,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琼结水电安装培训学校,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琼结水电安装培训学校,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琼结水电安装培训班文章内容:

(2006年1月20日四川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序言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尤其是“十五”时期的发展,我省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各个方面发生深刻巨大变化,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2006—201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极为关键的5年。放眼全球,立足四川,我们既面临着许多重大机遇,也存在着不少挑战和困难。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发挥有利条件,化解矛盾困难,科学系统地谋划好未来5年的发展,关系着全川各族人民群众的福祉,关系着我省在全国总体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关系着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

  《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年)规划纲要》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是引领这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的宏伟蓝图,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四川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 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十五”发展成就

  “十五”期间,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团结率领全省各族人民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积极推进“三个转变”,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发展 快 好的时期之一。

  5年间,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2%,2005年达到7385.1亿元(现价,下同),人均生产总值达到9060元,提前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第一步战略目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479.5亿元,在2000年基础上翻一番。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旅游等服务业发展迅速,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24.1:36.5:39.4调整为20.2:41.6:38.2,城镇化水平由2000年的26.7%上升到33%。交通、能源、水利、通信、市政、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显著,发展的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累计完成退耕还林1318.5万亩,其中“十五”期间累计完成退耕还林1018万亩,退牧还草3840万亩,200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8.98%。外经外贸和利用外资规模扩大,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市场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8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03元,分别比2000年增加2492元和899元。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精神文明与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这些都为“十一五”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注:1、表中生产总值是当年价,年均增长由2000年可比价计算。全省生产总值“十五”计划目标按2000年价格计算是5890亿元,表中所列的6380亿元是按现价经调整后的数据。

  2、人均指标、城镇化率是由常住人口计算。

  3、2005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79.5亿元是实际完成数。

  第二节“十一五”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既面临着发展的重大机遇,也存在着严峻的挑战。

  和平发展合作的国际潮流,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增强,有助于我省发挥后发优势,引领和推动经济快速发展。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推进,市场潜力逐步释放,将为经济发展开辟更广阔的空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进入加快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发展特色产业并重的阶段,支持力度继续加大,成渝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纳入国家重点区域布局,为我省发展创造了更加宽松的环境。东中西经济互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深入推进,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建,“外资西移”、“内资西进”的态势明显,为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良好契机。我省广阔的市场、比较雄厚的科技力量、数量众多且成本相对较低的劳动力都为我省“十一五”实现又快又好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省仍处在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阶段,存在着许多制约发展的因素。经济总量不大、质量不高,尤其是工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不强。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非常艰巨。地区差距十分明显,统筹区域发展的难度较大。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环境对发展的约束日益加剧。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不强,自主增长机制尚未形成,破除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结构性、体制性障碍任务繁重。就业和再就业形势严峻,调节分配、社会保障、公共安全、计划生育等问题压力加大,社会事业发展亟待加快,社会管理亟待完善。这些都为我省实现又快又好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未来5年或更长一段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必须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倍加珍惜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强化忧患意识,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心和进取心,振奋精神,昂扬斗志,乘势而上,迎难而进,把好的发展势头保持下去,推进跨越式发展,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第二章 指导原则

  “十一五”期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坚定不移地落实“举旗帜、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的思路,紧紧围绕建设西部经济强省、西部文化强省和法治四川、和谐四川、开放四川、生态四川的目标,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强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为建设惠及全川人民的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坚持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增强对发展不足的危机感和紧迫感,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加快发展作为解决一切

  问题的关键。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发展观念,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思路,提高发展质量,更加注重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更加注重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的有机统一,努力实现发展新跨越。

  ———坚持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把解决“三农”问题继续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

  重大历史任务。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立足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形成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新格局。

  ———坚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积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强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充分发挥工业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促进三次产业全面繁荣。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坚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支撑,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走创新型发展道路。

    ———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继续深入实施“三个转变”,全面推进各项改革,不断破除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增强经济自主增长活力。以大开放促大发展,实行对内对外开放并举,“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推动我省开放型经济取得新突破。

  ———坚持促进社会安定和谐。把改善四川人民生活、提高四川人民生活质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发展,积极扩大就业,健全公共服务,完善社会保障,推进社会公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建设,保持社会安定团结,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第三章 发展目标

  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和省委提出的“干好头五年、准备后五年、谋划再十年、提前翻两番”的总体要求,“十一五”期间要努力实现以下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在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左右,2010年超过1200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75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4000元以上。

  ———工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迈出重要步伐,特色优势产业突出,二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4.5%,其中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9.0%;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0.0%;非农就业比重达到52%。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2%左右,形成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

  ———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城镇化率达到38%以上,成都市辐射和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初步形成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三个各具特色的城市群。小城镇建设取得新进展。城乡、区域间公共服务、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控制。

  ———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200立方米以下,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75%,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耕地保有量控制在572.9万公顷左右。天然林保护进一步加强,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基本完成,森林覆盖率达到33%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0%左右,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75%左右。大中城市空气质量基本达到II级标准,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提高到50%以上,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性障碍取得实质性突破。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规模明显增加,外贸出口达到100亿美元。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全省总人口控制在8900万人左右。各级各类教育加速发展,教育质量明显提高,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9年。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基本医疗保险扩大到所有城镇居民。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750元。贫困地区整体解决温饱问题,基本实现脱贫。

  注:1、表中生产总值是当年价,年均增长由2005年可比价计算。

  2、人均指标、城镇化率是由常住人口计算。

  3、年均增长值为负是指年均下降。

  4、2005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67亿元,是“十一五”财政规划预算基数。

  第二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尊重农民意愿和支持农民参与的原则,在搞好试点示范的基础上,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四章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坚持把发展农业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通过加快科技进步,调整农业结构,优化农业布局,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努力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十一五”期间,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以上。

  第一节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严格保护耕地

    加强耕地保护,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进一步完善耕地平衡补偿机制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建立基本农田保护示

  范区。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土地综合整治,实施“金土地工程”和“沃土工程”,改造中低产田土,提高土地质量。

  努力稳定粮食生产。把粮食安全放在重要位置,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基本稳定,大力推进良壤、良种、良灌、良制、良法配套,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建立稳定粮食生产的长效机制,努力把全省粮食生产总量保持在3500万吨左右。

  构建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进一步增加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投入体系,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强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和农膜,积极推行节水灌溉,推广测土配方、平衡施肥、缓释氮肥、无公害生产技术等。推广新型农机具,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第二节 推进结构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大力保护天然草场,建设饲养基地,大力发展生猪、草食牲畜、家禽等特色畜牧业,积极发展水产业。到2010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55%左右。

  优化作物结构。大力发展油菜籽、蔬菜、水果、茶叶、中药材、花卉和林竹等特色高效种植业,大幅度提高优质农产品的比重,增强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优化农业布局。根据我省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实际及不同地域的特点,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发展重点,提升区域功能,促进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尽快形成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

  第三节 健全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监督检测体系,建立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加强农业和农村信息应用系统建设。建立耕地质量和农业气象灾害动态监测及预警系统。加快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流通网络。推进“万村千乡”商业网点、农产品市场“双促”工程,不断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第五章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通过夯实农业产业化、劳务经济、县域经济“三大支柱”,不断扩大农民增收的途径。

  第一节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坚持用工业理念抓农业,健全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标准化、基地化和规模化,着力培育壮大一批优势产业、名牌产品和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形成具有四川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提高农业竞争力。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使农民尽可能多地从农业产业链条和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得更多收入。

  第二节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有效开发和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建立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机制。积极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全面实施“千万农民工培训工程”,完善农民工跨地区就业服务体系,着力提高劳动力素质和就业技能,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切实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增加农民收入,到2010年,全省共转移和输出农村劳动力2000万人以上。

  第三节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

    坚持“富民强县”,走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并举的路子,实现一二三产业互动和城乡经济相融。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着力扶持一批科技型、外向型和农副产品加工型的骨干企业,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的整体素质。以县城为中心,引导乡镇企业向有条件的县城和小城镇集中,促  进同类和相关产业集聚。以特色产业为依托,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优势,扩大地域分工,实现“以特取胜”。努力增强县域经济的实力,夯实农民增加收入的基础。

  第六章 努力改善农村面貌

  坚持把解决好农民行路难、饮水难、住房难、上学难、看病难和社会保障等具体现实问题,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和重要措施,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努力改善农村面貌。

  第一节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交通通信建设。建设和改造通乡通村公路,大力提高油路和水泥路在农村公路中的比重,“十一五”期间建成通乡公路11250公里,90%的乡实现通油路或水泥路。积极建立“建、管、养、运”四位一体的农村公路管理体制,实现农村公路建设和运营的良性循环。发展农村通信,到2010年实现95%的行政村通电话,乡镇基本具备互联网接入条件。

  改善农村饮水条件。抓好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逐步解决全省800万农村居民饮用高氟水、苦咸水、污染水和血吸虫病区、微生物超标等水质不达标及局部地区严重缺水问题,建立和完善农村饮水安全监测体系。

  推进农村能源建设。加快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全面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发展农村太阳能、小水电等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

  改善农村人居条件。搞好村庄绿化,实施乡村整治,建设垃圾收集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按照统筹规划、量力而行、农民自愿的原则,引导农民科学合理建设住宅,充分调动农民自身的积极性,建设农民新村。

  第二节 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发展教育事业

    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免收农村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充分发挥农村各类职业学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以及各种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机构的作用,努力培养各类实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造就一代新型农民。

  发展卫生事业。建设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以及贫困农民家庭医疗救助制度,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幼保健,加快农村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建设。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到2010年,完成4100个乡(镇)卫生院的建设。

  发展文化事业。全面实施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继续实施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建设一批乡镇宣传文化中心,构建县、乡(镇)、村三级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实施服务“三农”重点出版物出版工程和送书下乡工程,实现县有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馆、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完善社会保障。积极建立农村居民 低生活保障,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第七章  全面推进农村改革

  坚持把深化农村改革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完善土地制度,推进综合改革,加大农业投入,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体制环境。

  第一节 完善土地制度

    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积极探索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新机制,推进土地所有权、经营权的相对分离,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和产业化基地集中,逐步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推广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等方式,形成农民长期而稳定的利益分享机制。

  第二节 推进综合改革

    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基本完成乡镇机构、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农村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改革任务。深化农村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规范粮食收购市场准入制度,进一步落实粮食“直补”政策。以信用社改革为重点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建立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农业和农村保险,拓展保险市场。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逐步完善与推进村民自治制度。

  专栏3    新农村建设重点工程

  ◇大型粮油生产基地。改善良种繁育、农田水利、病虫害防治等基础设施,在粮食主产区集中连片建设5个高产稳产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继续建设优质油料基地。

  ◇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到2007年在39个粮食主产县,建设标准粮田、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控和农机装备推进等项目。

  ◇种养业良种工程。实施种子工程二期,建设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农作物改良中心、良种繁育基地;实施畜禽水产良种工程二期,建设畜禽水产原良种场、水产遗传育种中心、种质资源场及检测中心。

  ◇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和完善动物疫病监测预警、预防控制、检疫监督、兽药质量监察及残留监控、防疫技术支持、防疫物种保障6大系统。

  ◇农村饮水安全。解决全省800万农村居民饮用高氟水、苦咸水、污染水和血吸虫病区、微生物超标等水质不达标及局部地区严重缺水问题。

  ◇农村沼气。建设以沼气池、改圈、改厕、改厨为基本内容的农村户用沼气,以及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大中型沼气工程。

  ◇万村千乡商业网点工程。改造和建立标准化“农家店”,初步形成以城区点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生活消费经营网络。

  ◇农产品市场“双促”工程。通过标准化促进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规范化,通过连锁化促进农产品零售市场的规模化,培育80个标准化农产品配发市场。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省级综合性农产品质检中心,分步骤、有重点的建设县级农产品检测站。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成4100个乡(镇)卫生院建设。

  ◇广播电视“村村通”和“2131”工程。全面实施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继续实施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

  第三节 加大对农业的投入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农村公共服务,制定完善各项农业补贴政策,增加各级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转移支付,逐步建立符合省情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强化公共部门提供普遍服务的责任,继续落实部分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政策,引导企业、民间资金投向农业和农村,实现农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第三篇  实施工业强省战略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为中心,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施集群化战略和产业升级战略,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产业集群,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全面加快工业的改组改造和结构升级,为推进工业化进程和建设西部经济强省提供产业支撑。“十一五”期间,在这里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湖南阳光技术学校全国招生。

我校电子维修专家利用他们自己多年的维修经验并结合现代核心技术理论的方式来授课,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2%以上。

  第八章 建设重大装备基地

  充分发挥我省发电设备、重大装备、工程机械等产业优势,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品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把我省建设成为在全国有突出地位并有国际竞争力的重大装备制造基地。

  第一节 发电设备

    以水电、火电、燃气和核电机组为重点,实现大型水电机组国产化,重点开发大型抽水蓄能、大型贯流式等水电机组,大功率超临界和超超临界火电机组、100万千瓦及以上等级的核电关键设备。研制开发重型燃气轮机、燃气—蒸气联合循环发电燃气机组及大型风能发电机组等。突破关键技术,形成产品系列,进一步增强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

  第二节 重型装备

    加快实现成系列的热连轧机设计制造国产化,提高成套技术装备的总包能力。重点开发煤液化和石油化工等重型设备,加氢反应器和核电等重型容器,超临界、超超临界和核电机组配套大型铸锻件,提高超临界、超超临界和核电机组等重型装备的国产化水平。

  第三节 工程机械

    重点开发全断面掘进机、大型液压挖掘机等拳头产品。提升集装箱正面吊运机及叉车、大吨位轮式装载机、系列汽车起重机以及静液压式中小吨位和多功能装载机等产品的研发和制造能力,实现填补国内空白、替代进口和扩大出口的目标。开发生产大容量柴油驱动和电驱动液压挖掘机,实现机电液一体化和智能化,并形成自主知识产权。

  第四节 其他装备制造业

    轨道交通设备、石油天然气成套设备、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环保装备、航空管制系统、数控技术装备等要进一步整合优势,壮大和培育龙头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产业、产品的社会化协作水平,在优势品种和新技术领域紧跟科技前沿。在高端和成套装置的开发、设计和制造方面,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

  第九章 壮大清洁能源基地

  坚持节约优先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以加快水电和天然气开发为重点,建成全国 大的清洁能源基地。到2010年,清洁能源占全省一次能源的比重由目前的44%提高到60%以上,清洁能源占全国的比重在目前24%的基础上进一步明显提高。努力把丰富的清洁能源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工业强省和“西电东送”做出积极贡献。

  第一节 加强电力建设

    大力开发水电,优化发展煤电,适度发展气电,积极推动核电。2010年全省发电装机容量超过4000万千瓦,其中水电装机容量超过2500万千瓦。

  水电。在大力保护生态环境和妥善安置库区移民的前提下,按照“流域、梯级、统筹、综合”的方针,以金沙江、雅砻江和大渡河为重点,加快建设瀑布沟、锦屏、溪洛渡、向家坝等一批大型水电站,积极推进田湾河、金汤河、宝兴河、九龙河、青衣江、嘉陵江等河流中型电站的梯级开发,做好乌东德、白鹤滩、两河口、双江口等大型水电站的前期工作,因地制宜建设中小水电项目,加快水电有序开发。大幅度提高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率,尽快建成全国 大的水电能源基地。

  煤电。重点采用超临界大容量机组,鼓励发展循环流化床锅炉电站,加快建设坑口电站,积极发展煤矸石发电。

  气电。根据接近负荷中心和气源可靠的原则,适度建设天然气调峰电厂,改善能源生产结构。

  核电。积极推动核电站前期工作,争取早日立项。

  电网。坚持电网建设与电源点建设并重,强化高电压电网支撑,提高主网输电能力和安全可靠水平。开工建设特高压外送输电工程,扩大与周边电网联网,提高川电外送能力。继续抓好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满足生产生活需要。推进电网改革重组。

  第二节 加快天然气开发

    坚持“勘探、开发、利用”并举的方针。加大勘探力度,不断提高勘探成功率和采收率,加快通南巴天然气勘探步伐。以达州、广安为重点,全面加快川东北天然气开发,继续保持天然气产量在全国的领先地位,2010年四川盆地天然气产量达到250亿立方米以上。全面提高天然气利用水平,优先满足城市民用、车用、商业用天然气需要,重视可供调峰的储气设施建设。鼓励发展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效益好、附加值高的天然气利用产业。

  第三节 优化开发煤炭

    加强煤炭资源的保护、勘探与合理开发利用,在这里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湖南阳光技术学校全国招生。

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津津有味不知不觉地吸纳大量的知识,并且印象深刻,所学知识经久不忘;师生之间交流默契,学生乐学,我校老师乐教,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强化煤矿安全生产。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积极开展对煤矸石、煤泥、瓦斯和矿井水等资源的综合利用。培育大型煤炭企业集团,鼓励有优势的煤炭企业实行煤电联营或煤化、煤冶联营,整顿改造中小型煤矿,推动筠连矿区、古叙矿区等大型煤炭基地开发建设。“十一五”期间,新增煤炭生产能力1000万吨。到2010年全省原煤产量达到9500万吨,原煤入洗率达到40%以上。

  第四节 积极开发新能源

    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大力开发经济、清洁、可再生的新能源。扩大农村沼气利用,加快发展风能、生物质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

  第十章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发展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在这里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湖南阳光技术学校全国招生。

我校老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但传授给学生知识,同时还传授其方法;不但传授方法,还传授其兴趣,推动农产品加工增值,增加就业机会,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川粮、川油、川猪、川烟、川酒、川茶、川药、川果、川竹、川菜等特色农产品发展,把四川建成西部重要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和营销中心。

  中成药。充分发挥药材资源优势,重点抓好川产道地药材和优势特色药材基地建设。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增加知名品牌,突破提取、分离、纯化等关键技术。提高中药提取物的标准化、规模化水平。大力发展中药中间体生产,提高提取物的商品化率。推进一、二类新药开发和国家认证。抓紧建设国家级“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园”,积极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进程。

  饮料。依托名酒“六朵金花”的品牌优势,继续扩大优质白酒的市场占有率。以茶叶制品、乳制品和果蔬饮料为重点,努力提高软饮料的竞争能力,争创新的饮料知名品牌。

  肉类加工。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畜禽屠宰和肉类加工,大力开发低温肉、发酵肉和传统风味的肉制品。积极发展阿坝、甘孜独具优势的牦牛肉制品加工。加强血、骨、毛、皮等副产物的综合利用。

  丝麻纺织。发挥蚕丝、苎麻、毛等多种天然纤维资源丰富的优势,以生丝和苎麻加工为基础,以服装生产为龙头,带动混纺交织面料和高档面料的生产,积极弥补印染后整理等薄弱环节。

  竹浆纸一体化。利用丰富的林竹资源,大力发展竹浆造纸。加快四川盆地南部、西部、东北部等8个商品竹林基地建设,形成年产500万吨鲜竹间伐能力。加快建设已确定的竹纸一体化工程,形成100万吨竹浆生产基地,实现集中制浆、分散造纸,促进林纸一体化发展。

  粮油加工。充分发挥我省粮油资源优势和加工增值潜力,以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为目标,重点扶持粮油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深精加工,开发营养、保健食品,建设绿色、无公害粮油基地,培育知名品牌,提高我省粮油产品的竞争力。

  第十一章 发展高技术产业

  按照产业化、集聚化、国际化的方向,加快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推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引导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先导产业,建设一批集聚效应突出的产业基地。

  电子信息。突出数字电视、集成电路、网络通讯、软件和军事电子5大优势特色产业,加快技术进步,扩大社会协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把我省建成国家信息产业研发和生产基地。

  生物产业。充分利用资源和技术优势,以解决食物、健康、资源、环境面临的重大问题为目标,以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生物环保为重点,尽快实现生物技术产业化。

  新材料。充分利用优势矿产资源,大力推进钒钛磁铁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尽快把攀西地区建成世界级的钒钛产业基地。加快乐山1260吨多晶硅项目建设,形成全国 大的多晶硅产业基地。积极研究开发信息、生物和航空等新材料,努力推进产业化。

  航空航天。充分发挥现有优势,加强外资引进和国际合作,突出飞机装配、发动机研制和零部件生产及飞机维修,开发民用通用飞机,形成航空工业产业链。增加军工企业民品品种,形成规模经济,提高综合效益。

  民用核产品。继续发展核燃料组件,推进核电反应堆配套材料产业化。积极促进非动力核技术的产业化,推进核素及其制品的研制、核仪器仪表的开发和生产,扩大核技术在辐射育种、辐射加工、“三废”治理、疾病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广泛应用。

  专栏4  高技术产业化重大专项

    ◇电子信息。以大规模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应用软件开发工具与平台技术研究为重点,建设集成电路研发设计中心,发展基础软件、中间件、关键应用软件和集成系统。以宽带网络与宽带接入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光存储技术、IC测试封装制造技术、通信技术、数字媒体技术和汽车电子等研究为重点,实现新一代网络关键技术、关键设备和关键软件产业化,建设光通信、光显示、光存储等产品及光电子材料产业化示范工程,支持重要元器件和电子专用设备仪器产业化。

  ◇生物产业。生物医药:重大疾病防治用合成药、疫苗、诊断试剂及现代中药。生物医学工程材料:植入式生物材料和器械,人造器官材料及部件。重点开展生物治疗、生物医学材料、生物药物及疫苗、现代中药等技术研究。生物农业:优质高产的林、牧、渔新品种选育,新型畜、禽用疫苗与诊断试剂和新药。重点开展生物育种技术及禽畜基因疫苗与药物技术、植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防治与无公害安全生产技术研究。生物环保:城市及工业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治理。生物能源:生物柴油和燃料乙醇。

  ◇优势特色新材料及纳米技术。信息功能材料,高性能及特种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高性能无机新材料制备与应用。钒钛、稀土资源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积极推进氯化法钛白粉产业化工程,加快建设年产10万吨新型硫酸法钛白生产线,积极开发海绵钛及钛材。

  ◇制造业信息化、成套装备技术及民用核技术。大型成套装备的信息化制造技术;放射性同位素生产新方法和新技术;工业CT技术及装备、医用微型发射源和装备技术;高温气冷堆示范电站关键材料。

  制造业信息化。广泛采用信息技术,推进生产设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企业管理信息化,促进制造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流通方式变革。提高机电装备数字化水平,实现精益生产和敏捷生产。推广集散控制和现场总线控制等技术,提高生产过程在线监测、预警和控制水平。

  第十二章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冶金、化工、建材、丝绸、纺织、皮革、采掘、建筑等传统产业,优化产品结构,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和装备。

  冶金。以攀钢为核心,提高钢铁工业的集中度,建设优质钢和特种钢基地。重点开发轨梁、管材和板材等精品钢材,不断提高钢铁深加工能力。

  化工。加快四川80万吨/年乙烯建设和1000万吨炼油项目前期工作,大力发展下游石化系列产品。新建川东北天然气化工基地。达州以合成氨等基本化工原料为重点,加快骨干工程建设;广安加快勘探开发,着力发展天然气精细化工。积极推动泸州等川南煤化工基地建设。继续壮大德阳、遂宁综合化工,自贡、宜宾和乐山等盐化工、氯碱化工和天然气化工等传统化工基地。努力把我省建成国内重要的现代化工基地。

  建材。加快水泥行业结构升级,力争新型干法水泥比重达到50%以上,散装水泥比重达到30%以上。积极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努力使新型墙体材料的比重达到55%左右。

  采掘业。抓住国家加强紧缺矿产资源勘探的有利机遇,大力推进西南三江地区、南秦岭地区和攀西地区的矿产勘查。加快白马铁矿等重点矿山建设,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加强共伴生矿资源采选的科技攻关,到2010年共伴生矿综合利用率达到40%。

  建筑。推进建筑业技术进步,发展建筑标准件,提高施工机械化水平,完善工程标准体系和质量安全监管机制。提高勘察、设计、施工和监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培育具有工程总承包能力的大型和特大型建筑企业,提高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

  专栏5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工程

    ◇化工。加快四川80万吨/年乙烯、达州100万吨尿素等重点项目建设;全力推进1000万吨炼油项目的前期工作;发展天然气精细化工;开发烃类转化、二甲醚、甲醛、羰基合成醋酸等下游产品。

  ◇钢铁。重点支持发展国内短缺的冷轧薄板、硅钢片等钢铁精深加工产品,积极推广先进技术和工艺,淘汰落后装备;建设高线和中厚板、2×40万吨单机架冷轧机组和30万吨热镀锌生产线;抓好年产50万吨全连续合金棒材生产线及配套精整设施续建工程。

  ◇建材。加快建设一批日产水泥熟料2000吨以上的新型干法水泥基地,鼓励建设日产水泥熟料在4000吨以上的大型装置。

  第十三章  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

  以大企业、大集团为龙头,以各类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发展区为依托,促进我省相关制造业区域化集聚、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提升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

  培育产业集群。全面规划和实施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3大产业带,把产业带发展和城市群结合起来,形成一批不同类型、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推动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整合优化,增强与主导产业配套的服务功能,构筑产业集聚平台。通过改善投资环境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创业发展,在全省发展一批集聚同类和相关企业在10户以上、年销售收入在1亿元以上的小型产业集群。通过加快国有企业的改制和改组,在全省发展若干个集聚同类和相关企业在50户以上、年销售收入在100亿元以上的大型产业集群。

  发展企业集团。通过跨国、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资源整合,采取托管经营、产权连接、资产重组等方式,发挥核心企业的扩张、集聚、扩散能力,积极实施“大熊猫品牌战略”,打造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到2010年,形成50个销售收入在10亿元以上、20个在50亿元以上、10个在100亿元以上的企业集团。

第四篇  全面繁荣服务业

  抓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国际上现代服务业转移的市场机遇,坚持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大力发展我省具有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潜力大的服务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高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使我省服务业质量和水平有一个较大提高。“十一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0%左右。

  第十四章 做大做强旅游业

  充分发挥我省旅游资源优势,坚持实施“旅游精品”战略,把我省建成全国重要的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旅游目的地,实现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跨越。到2010年,全省旅游总收入达到1400亿元,接待入境游客突破20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超过10亿美元。

  开发旅游资源。完善5大国际精品旅游区,加快西环线、川西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攀西和川南旅游区建设,大力开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启动川东北旅游精品项目。

  调整旅游结构。加强世界遗产、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民间遗产保护,深度挖掘和利用巴蜀文化、三国文化、民族文化,注重旅游产品创新,提高游客参与度。积极发展入境旅游,规范发展出境旅游,全面发展国内旅游,努力实现旅游类型从观光为主,向观光和休闲度假并举的转变。

  吸引省外客源。扩大跨地域、跨行业和跨景区的旅游合作,丰富旅游项目。加大旅游促销力度,努力开拓省外和境外客源市场。努力实现客源结构以省内游客为主,向省内和省外境外客源并重的转变。

  完善旅游设施。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上水平、上档次,增强旅游接待能力。

  健全市场体系。积极开发旅游商品,发展旅游产业体系。加快旅游企业发展,不断壮大市场主体。加大旅游市场整治力度,强化消费维权工作。

  第十五章 推动流通业现代化

  发挥流通联结生产、消费的纽带作用,大力推动以连锁经营、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现代流通业的发展,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服务优质、有较强竞争力的大流通、大贸易格局。

  第一节推进连锁经营发展积极引导连锁企业向更多行业、中小城市和农村延伸。以现代化管理、规模化经营和标准化服务为核心,提高连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按照优化城市功能、缓解交通压力的要求,合理调整城市商业网点,推进区域商贸中心建设,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网络完善、方便快捷的连锁经营服务体系。继续鼓励发展所有制形式和经营业态多样化、诚信便民的零售服务。

  第二节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物流资源,打破行业界限和地区封锁,优化布局,规范市场,重点发展第三方物流,构建多层次物流体系。以成都为中心,以二级物流枢纽城市为次中心,以其他大中城市为节点,以县级城市为支点,建设交通运输、信息交流和仓储配送3大平台。做大做强一批现代物流企业,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第三节稳步发展电子商务引导企业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供应链管理为核心改进业务流程、交易方式和经营手段,推进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培育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与服务,发展面向消费者的新型电子商务,提高流通企业的现代化水平。

  第十六章 拓展金融、信息、商务服务业

  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实施工业强省的需要,大力发展为生产环节服务的金融、信息、商务等服务业,使我省现代服务业落后的状况有一个明显的改善。

  第一节 现代金融业

    积极发展多元化的金融组织体系。完善服务网络,提高服务效率,创新服务品种,鼓励金融业积极参与企业资产重组。大力发展地方金融业,加强内控机制建设,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积极组建产业投资基金,设立专业投资信托基金,发展产权、债券等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拓宽保险服务领域,积极发展责任保险和信用保证保险。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鼓励国外银行、保险和证券企业在川设立分支机构。

  第二节 信息服务业

    改善通信基础服务,发展增值业务,开发新兴业务,促进普遍服务,加快发展通信服务业,配合“12金工程”开展重点业务系统建设,整合网络资源,建设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健全政府与企业、公众互动的门户网站体系,推动政府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推进电子政务发展。加快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发展地理信息产业。鼓励教育、文化、出版、广播影视等领域的数字内容产业发展。

  第三节 商务服务业

    拓展和规范律师事务、法律援助、司法鉴定、仲裁等法律服务业。发展市场调查、项目策划、项目融资、财务顾问、购并重组、上市等投资与管理咨询服务。规范发展会计、审计、税务、资产评估等经济鉴证类服务。加强广告业诚信建设,严厉打击虚假广告。大力发展会展服务业,鼓励会展企业向品牌化、集团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

  第十七章  充实房地产、餐饮、社区服务业

  适应消费需求的变化,积极发展为生活服务的社区、餐饮、房地产等服务业,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第一节 房地产业

    调整住房供应结构,提高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供应比例,建立和完善住房保障体系,严格控制大户型高档商品房建设。按照保障供给、稳定房价的原则,加强对房地产一、二级市场和租赁市场的调控,促进多层次的住房消费。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完善房地产开发融资方式,加强资本金管理,规范发展住房消费信贷和保险。规范物业管理行为,提高市场化程度。

  第二节 餐饮业

    适应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和消费习惯变化的需要,发挥川菜品牌优势,发展各具特色,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餐饮业。加强川菜的继承和创新,培育川菜名厨、名品、名店,鼓励餐饮名店实施连锁经营,实现快速扩张,做大做强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餐饮龙头企业。加快发展有地方特色和资源优势的川菜加工业,积极开发名优小吃和川菜制成品,实施川菜的技术标准、质量和卫生标准,推进川菜工业化生产,促进餐饮业加快发展。

  第三节 社区服务业

    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健全服务网络,拓展服务领域,增强服务功能,开发就业岗位,进一步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积极发展家政服务、社区保安、体育健身、养老托幼、食品配送、修理服务、慈善互助和废旧物品回收等,推进社区服务的规范化和网络化经营。

  第四节 其他生活服务业

    鼓励发展融资租赁业,促进租赁品种创新,拓展办公设备、汽车、生活用品等方面的租赁服务领域。稳步发展拍卖行业,进一步拓宽拍卖领域,重点规范公物、国有资产的拍卖。加强市场准入管理,规范发展典当业。大力发展旧货业,推动再生资源回收行业逐步向集约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

第五篇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统筹规划、适度超前的方针,以提升网络化和现代化水平为中心,进一步优化结构,改善布局,提高工程质量和效益,把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增强对长远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能力。

  第十八章  建设综合运输体系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协调发展,发挥综合运输方式的整体优势,形成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满足各类运输需求。到2010年,全省旅客周转量达到1212亿人公里,货物周转量达到1060亿吨公里。

  第一节 公路

    外接周边,内联市州,通乡达县,提高等级。“十一五”期间,新增高速公路1342公里,到2010年高速公路总里程达3100公里。

  强化进出川通道。以国道主干线、西部大通道和成渝环线等为重点,在已建成成都—桑家坡、达州—邱家河2条进出川通道的基础上,加快建设宜宾—水富、攀枝花—田房、遂宁—双龙庙、南充—街子、邻水—垫江、达州—金竹坝、纳溪—大花地、广元—棋盘关、广元—姚渡、川主寺—郎木寺、海子山—竹巴笼11条进出川通道,到“十一五”期末,全面建成13条进出川大通道。

  完善路网。建设雅安—泸沽、广元—巴中、乐山—宜宾和绵阳—遂宁、宜宾—泸州—川渝界等高速公路,基本形成市州通往省会城市的快速通道。

  加快地方公路建设。完成市州之间、市县之间的二级路网改造。完善大件公路运输体系,满足重大装备运输需要。配合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公路建设与改造。

  第二节 铁路

    扩大出川通道。加快襄渝增建二线工程建设,建设兰渝铁路和遂渝二线,争取成昆铁路复线和隆黄铁路早日建设。

  完善内部网络。加快达成扩能工程建设,建设绵阳—德阳—成都—峨眉—乐山客运专线,加快纳溪—叙永、乐坝—巴中等铁路建设。抓紧峨眉—宜宾铁路、遂宁—内江、巴中—达州、昭通—攀枝花—丽江等铁路的前期工作。

  强化枢纽建设。以成都北编组站、成都集装箱中心站等项目为重点,把成都建成我国西南重要的铁路枢纽之一。

  到2010年,全省铁路营业里程达到3500公里。

  第三节 航空

    强化枢纽,干支结合,优化航线,改善网络。建设成都双流国际机场第二跑道和新候机楼,扩建九寨黄龙机场,新建康定机场。力争开工建设乐山、亚丁旅游机场,做好宜宾机场迁建、马尔康(红原)机场前期工作。加强枢纽机场和支线机场的合理分工和密切协作,满足客货运输需要。积极增加国际直达航线,适应涉外旅游和经贸文化交流的迫切需要。到2010年,全省民用机场增加到11个。

  第四节 水运

    加快长江水运主通道建设,配合水电开发完成嘉陵江航道川境段渠化。提高岷江通航能力和大件运输能力。进一步加强泸州、宜宾和乐山的港口功能。

  第五节 管道

    配合川东北天然气资源开发,以“北二环”输气管道建设为重点,加快全省天然气管网建设和改造,提高“东气西调南送”能力。配合四川石化基地建设,积极争取铺设原油入川管道。

  第十九章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从保障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出发,统筹兼顾江河上游与下游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合理配置。坚持“大中小微结合、蓄引提防并举、新建与挖潜并重”的方针,全面加快水利建设步伐。“十一五”期间,全省新增供水能力15亿立方米,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50万亩。

  第一节 建设骨干工程

    建成紫坪铺水利枢纽和武都水库,开工建设亭子口水利枢纽,在盆地和盆周山区建成一批中型骨干蓄水工程,继续进行都江堰、升钟二期、玉溪河、九龙滩、大桥水库等大型灌区的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抓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积极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加快毗河引水、小井沟水库、向家坝灌区等大型项目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高度重视渠系配套,努力扩大有效灌溉面积。“十一五”期间基本解决丘陵地区、盆周山区和安宁河谷平原地区严重缺水问题。

  第二节 抓好中小工程

    积极扶持边远山区、民族地区、旱区和牧区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提高用水的供给能力和对水旱灾害的抵御能力。

  第三节 加强江河治理

    坚持治水办电相结合,加强长江、金沙江、嘉陵江、岷江、沱江和安宁河等“五江一河”的水系综合整治。继续实施沿江城市重点堤防工程建设,全面提高防汛能力。

  专栏6  水利设施重点建设项目

    ◇大型灌区续建配套改造。建成大桥水库灌区一期工程,加大都江堰、通济堰等8个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建设力度。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完成已列入国家计划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全面完成19座中型、145座小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

  第二十章 加强信息设施建设

  第一节 完善信息网络

  完善以光缆为主,数字微波、卫星通信相协调的干线传输网,加快建设光纤接入网、无线接入网、第三代移动通信网、农村通讯网和农村广播电视网,形成具有相当规模、结构合理、安全可靠、面向未来的信息网络。完善全省信息网络交换平台和网控中心,扩大电话、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络覆盖率,2010年全省电话普及率达到60%。强化信息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健全安全等级保护、风险评估和安全准入制度。

  第二节 整合信息资源

    加强信息化建设的统一规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基础测绘工作,加快“数字四川”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建设,构建全省统一的信息资源整合与开发利用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推动通信网、宽带互联网和数字电视网“三网融合”以及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的发展,加快全省经济社会信息化进程。

  第二十一章 加强城市设施建设

  改善市政设施。加强城镇电网改造和自来水改扩建工程,提高供电和供水保障率。加快天然气管网和CNG加气站建设,提高城市天然气普及率。强化城市道路的建设与改造,缓解交通拥堵。

  加强环保设施。抓好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厂等环保设施建设,大力提高中水回用率和垃圾分类处理率。扩大园林绿化面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积极创建联合国人居环境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

第六篇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坚持经济布局、人口分布、资源环境三位一体的空间均衡的原则,从不同区域人民都享有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大体相当的生活水平和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出发,立足区域合理分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带动作用,加快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第二十二章 发展五大经济区

  根据资源条件、地理区位和发展潜力,在充分发挥各地区特色与优势、保护好和引导好各地区加快发展积极性的前提下,通过发展经济和人口转移,逐步形成特色突出、优势互补的成都、川南、攀西、川东北、川西北生态5大经济区。

  第一节 成都经济区

    包括成都、德阳、绵阳、眉山、资阳5市。按照“城乡一体,率先跨越”的思路,充分发挥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城镇发展水平较高和经济技术实力较强的比较优势,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保持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发挥在全省经济中的骨干和带动作用。

  基础设施。大力加强以城际铁路和成都地铁为重点的交通设施建设,以培育要素市场为重点的市场体系建设,以城市污染治理为重点的环保设施建设,全面增强区域功能。

  特色产业。重点发展以发电设备、重型装备、工程机械和机车车辆为代表的重大装备制造业,以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核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以金融、物流、会展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以历史文化、商务旅游为特色的旅游业,以都市农业为代表的现代农业。

  城市发展。在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以成都市为中心,构建成都平原城市群,逐步建成我省乃至我国西部 强 大的经济密集区和人口密集区,使之成为我省参与全国区域竞争的龙头和主体。

  第二节 川南经济区

    包括自贡、宜宾、泸州、内江、乐山5市。按照“产业整合、快速崛起”的思路,充分发挥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和基础设施较完善的比较优势,以建设能源和重化工基地为主要方向,发展能源、化工、机械、建材、食品工业和特色农业、旅游业,使之成为我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基础设施。大力加强以公路、铁路和水运为重点的交通设施建设,以长江上游水资源保护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

  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以水电和煤炭为代表的能源产业,以化肥、甲醇、氯碱为代表的化学工业,以工程机械和大型锅炉为代表的重大装备,以名酒和茶叶为代表的饮料业,以差别化纤维和高档面料为主的化纤纺织工业,尽快建成我省重要的能源、化工、装备、化纤纺织工业、饮料业和旅游产业基地。

  城市发展。充分发挥宜宾、自贡、内江、泸州、乐山5个城市的作用,积极培育川南中心城市,构建川南城市群,在成渝经济区中快速崛起,成为我省又一重要的经济、人口密集区。

  第三节 攀西经济区

    包括攀枝花市、凉山州、雅安市3个市(州)。按照“资源整合、高速增长”的思路,充分发挥独特的水能、矿产、生物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优势资源产业,带动经济快速发展。

  基础设施。大力加强以交通和电网为重点的交通设施建设,以安宁河平原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干热河谷区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

  特色产业。围绕优势资源开发,大力发展以水电为代表的能源产业,以钒、钛、稀土为代表的新材料,以轨梁、管材和板材为代表的精品钢材,以早熟蔬菜、亚热带水果、花卉和中药材为代表的特色农产品,积极发展“阳光旅游”,逐步建成全国重要的能源、新材料、精品钢材和亚热带农业基地。

  城市发展。依托攀枝花、西昌、雅安3市,合理、适度地集聚经济和人口,成为我省经济、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

  第四节 川东北经济区

    包括南充、遂宁、达州、广安、巴中、广元6市。按照“开发资源、培育产业”的思路,充分发挥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和生物资源的比较优势,积极培育和延伸天然气产业链,建成我国西部重要的天然气能源、化工基地。

  基础设施。大力加强以交通和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以盆周山区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

  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以化肥为代表的天然气化工,以丝麻纺织为代表的农产品加工业,以茶叶、中药材、食用菌、油橄榄、优质粮油为代表的特色农产品,以红色旅游为特色的旅游业。发挥毗邻重庆的区位优势,主动加强与重庆市产业布局的衔接和协作。

  城市发展。依托南充、达州、遂宁、广安、巴中、广元等中心城市,加快城镇化步伐,积极构建川东北城市群,成为我省比较重要的经济、人口密集区。

  第五节 川西北生态经济区

    包括甘孜、阿坝2个州。按照“保护生态、点状发展”的思路,根据自然资源比较丰富但环境承载力相对较弱的特点,加大水能、旅游和矿产等优势资源合理开发的力度,改进传统农牧业生产方式,逐步建成特色鲜明、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生态经济区。

  基础设施。加强以公路和通信为重点的交通、通信设施建设,以教育、卫生为重点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生态经济。突出抓好天然林资源、天然湿地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和草原生态环境建设。积极发展以观光、度假为主体的生态旅游,以水电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以蔬菜、水果、中药材、草食牲畜为代表的生态农业和特色畜牧业。

  城镇发展。优选一批适宜发展的县城和重点镇,积极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加强小城镇、移民新村和牧民新村建设,有计划地逐步引导农牧民向县城和重点镇转移。

  第六节 建立协调互动机制

    按照区域统筹、优势互补、协作互助、政府扶持的协调机制,努力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健全合作机制。消除不合理的行政干预和市场壁垒,建立起统一开放和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打破行政区域界限,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公共服务合作。加强资源整合,扩大区域分工,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引导同类和相关企业聚集。

  形成互助机制。继续采取对口支援、社会捐助等方式,鼓励发达地区帮扶欠发达地区。拓展帮扶领域,继续搞好资金和项目援助,加强技术和人才援助。推动产业梯度转移和垂直分工,增强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强化扶持机制。扩大财政转移支付,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投入,不断提高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

  第二十三章 构建主体功能区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现有开发密度,确定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4类主体功能区,实施差别化区域政策,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优化开发区发展方向

    根据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特点,加快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限制低水平、占地多、污染大、能耗高的产业,把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重点培育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参与全国乃至全球分工与竞争的层次,继续成为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区域。

  第二节 重点开发区发展方向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聚集条件较好的特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壮大经济规模,加强产业配套能力建设,承接优化开发区的产业转移。扩大城市规模,承接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人口转移,逐步成为支撑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集聚的重要载体。

  第三节 限制开发区发展方向

    根据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弱、不具备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的特点,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和点状发展,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产业,限制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产业扩张。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引导超载人口有序转移,逐步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重要生态区域。

  专栏7 部分限制开发区功能定位及发展方向

  ◇若尔盖湿地生态功能区。停止开垦,减少过度开发,保持湿地面积,保护珍稀动物。

  ◇攀西干热河谷生态功能区。退耕还林、还灌、还草,综合整治,防止水土流失,降低人口密度。

  ◇川南森林及生物多样性功能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多种珍稀动物基因库。

  ◇秦巴生物多样性功能区。适度开发水能,减少林木采伐,保护野生物种。

  第四节禁止开发区发展方向根据法律法规规定和相关规划,对18个国家级、67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实行强制性保护,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

  第五节 实施差别化区域政策财政政策
 
    增加对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用于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补偿的财政转移支付,使当地居民享有均等化的公共服务。

  投资政策。重点支持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支持重点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

  土地政策。实行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对优化开发区,实行更严格的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对重点开发区,在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建设用地总量,加大建设用地结构调整。对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严格控制农地转用。

  人口政策。鼓励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有稳定就业和住所的外来人口定居落户,引导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的人口逐步自愿平稳有序转移。

  扶贫政策。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因地制宜地继续搞好整村推进、贫困劳动力培训转移、产业化扶贫工程。尽快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努力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对少数生存环境恶劣的贫困人口,要努力创造条件,实行易地扶贫。

  绩效评价。强化对优化开发区经济结构优化、资源消耗和自主创新等方面的评价;对重点开发区,要综合评价经济增长、质量效益、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等;对限制开发区,要突出生态环境保护和公共服务完善等方面的评价;对禁止开发区,主要评价生态环境保护。

  第二十四章 加快城镇化进程

  坚持城镇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优化城镇结构和城镇布局,合理引导人口集聚,改进城市管理,走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第一节 优化城镇结构

    按照规模适度、合理布局、特色鲜明和功能互补的原则,着力构建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

  发挥成都的核心作用。全面增强城市功能,大幅度提高综合经济实力和现代化水平,努力建成西南地区的科技、金融、商贸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以及先进制造业基地,增强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适度扩大城市规模,积极发展组团式布局。

  加快发展大城市。强化城市的规模效应,增强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继续加快攀枝花、绵阳、自贡、南充4个大城市的发展,努力使德阳、内江、泸州、宜宾、乐山、达州和遂宁7市尽快跨入大城市的行列。

  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力争使有条件的市(州)政府所在地发展成为中等城市,部分城市加快向大城市迈进。将一批经济基础较好、人口规模较大的县城发展成小城市。

  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按照突出特色、合理布局、科学规划、规模适度、注重实效、保护环境的原则,以县城为重点,加快小城镇建设。

  第二节 发展城市群

    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要求,以提高区域竞争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统一为目标,以基础设施统一规划、产业发展分工协作、社会管理相互协调为标志,形成若干用地少、就业多、要素聚集能力强、人口分布合理的城市群。“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3个城市群。

  第三节 增强城镇功能

    统筹区域规划、城市规划、环保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改善人居环境,保持地方特色。健全市场体系,吸引要素集聚。强化产业支撑,增加就业容量。发展社会事业,吸引人口集聚。

  第四节 健全城镇管理

    加强城镇建设管理。完善城镇建设标准,塑造城镇整体形象,延续历史,传承文化,突出特色。稳步推进危旧房改造,保障拆迁户合法权益。

  强化流动人口管理。完善户籍和流动人口管理办法,进一步消除各种影响人口集聚的制度障碍。对有稳定职业和住所的进城务工人员,要创造条件使之转化为城市居民,享有平等权利,承担相应义务。

  提高综合管理水平。建立和完善城市管理法规体系,鼓励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城市规划和管理,全面提高市容市貌、道路交通、社会治安和社区管理水平。

第七篇  构建生态四川

  围绕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着力抓好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3大战略工程,努力保护修复自然生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资源管理,推动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二十五章 保护修复自然生态

  坚持工程治理与生态移民两条腿走路的原则,加快重点区域生态

  治理步伐,切实把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重点从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转变,

  从人工建设为主向自然恢复为主转变,从源头上遏制生态恶化趋势。

  建立生态功能区。在江河源头、重点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重点区、江河洪水调蓄区、生态脆弱区和重要渔业水域等地区建立生态功能区保护区,促进自然生态恢复。重点加强若尔盖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以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湿地、湖泊的保护、恢复、建设和管理,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坚决防止外来有害物种的侵害,切实保护生态安全。

  专栏8生态保护重点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继续对项目区现有森林、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进行依法管护,人工造林650万亩,封山育林1900万亩。

  ◇退耕还林。按照巩固成果,落实“五结合”配套措施的要求,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工程。

  ◇退牧还草。在川西北地区实施退牧还草6000万亩。

  ◇水土保持。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万平方公里。

  ◇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建设和完善一批自然保护区。全省5个(占总个数25%)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达到规范水平,1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达到规范化建设比例为25%。

  ◇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与恢复。开展若尔盖、邛海、岷江干旱河谷、金沙江干热河谷等1个国家级、4个省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

  ◇生态示范区建设。全省40%的县完成生态示范区的创建,40%的县启动生态县的创建活动。

  ◇生态恢复。实施水电、矿山开发区迹地生态治理工程。实施重点生态工程。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水土保持、国土整治、地质灾害、川西北沙化退化草原治理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积极实行生态移民,妥善介绍移民生产生活,确保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

  完善生态保护机制。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搞好重点区域生态监测,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强生态环保教育,形成个体自觉、家庭参与、社会共谋的良好生态环境保护氛围。

  第二十六章 大力加强环境保护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源头把关,以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问题为重点,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尽快改善重点流域和区域的环境质量。

  第一节 加强水污染防治

    加大对“三江一湖”(岷江、沱江、嘉陵江流域和邛海)和32条重点小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力度,改善水质,维护水体功能,实现还“三江清水”的目标。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和备用水源建设,坚持取缔和搬迁影响饮用水源的污染源。加快农村集中式水源地的划定工作,加强规模化养殖场的粪污处理及综合利用,建立农村面源污染监测体系,严格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加强工业污染治理,严格控制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力争“十一五”期末,冶金、化工等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标准。全面推进城镇污水处理与回用工程建设,岷江、沱江流域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从根本上扭转城市水环境恶化趋势。

  第二节 加强大气污染防治

    以酸雨防治为重点,加快现有燃煤电厂脱硫设施建设,新建燃煤电厂必须根据排放标准安装脱硫装置,并严禁布局在酸雨污染重和二氧化硫环境浓度不达标的地区。推进非金属矿物制造业、化工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有色金属冶炼等行业二氧化硫综合治理,努力控制二氧化硫排放量。加大城市烟尘、粉尘和细颗粒物治理力度,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专栏9  环境治理重点工程

    ◇环保系统能力建设。建设以省环境监测中心站为龙头,21个市(州)环境监测站为骨干,辐射全省各地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网络系统和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和POP5监测等监测系统。

  ◇重点小流域综合整治工程。实施岷江、沱江、嘉陵江及32条重点小流域综合整治。

  ◇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项目。建设400个畜禽废水、粪便处理及综合利用工程。新增农村沼气池200万户,使全省沼气池数量达500万户。

  ◇工业污染防治项目。实施豆坝电厂、黄桷庄电厂一期等8个电厂机组烟气脱硫工程,采用先进脱硫工艺,对相关机组开展烟气脱硫改造。对21个市186个重点企业的工业废水、废渣、废气、粉尘和噪音进行污染防治并开展综合利用。

  ◇危废物及医疗垃圾处置项目。在宜宾、自贡、攀枝花等市建设长江上游沿岸放射性废物处理设施。建设成都市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的焚烧、安全填埋和综合利用设施。在自贡、攀枝花等20个市(州)建设医疗废物处置中心。

  ◇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开展全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建设和综合整治工程,实施备用水源地建设工程。

  第三节 加强固体废弃物防治

  加快危险废弃物设施建设,妥善处置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强化对危险化学品的监管,加强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铬渣无害化处置。加强核设施监督,加快中低放射性废物、核技术应用废物、铀钍伴生矿放射性废物处置,确保辐射环境安全。加强城市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垃圾发电。

  第四节 加强城市噪声污染防治

    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分区,进一步加强噪声达标区的建设和管理,严格控制建筑、交通运输、商业贸易、餐饮娱乐等行业的噪声污染,切实解决噪声扰民问题。

  第五节 强化环保措施

    进一步健全环保监管体系,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坚持执行环境容量和污染排放总量控制、排放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健全对政府环保工作的考评制度。坚持谁污染谁治理,建立完善企业环保自我约束机制。强化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建立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大力发展环保产业。鼓励和引导环保非政府组织的健康发展。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

  第二十七章 强化资源节约与管理

  坚持“有限开发、有序开发、有偿开发”和“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的方针,加强对水、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倡导节约型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城市建设模式,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第一节 水资源

    要从注重水资源开发利用向水资源公平分配、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加强保护转变。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实行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制度,抓好城市节水工作,强制性推广使用节水设备和器具。发展节水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统筹介绍生活、生产、生态用水,上下游和地表、地下水调配,严格限制超采、滥采地下水。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积极开发空中水资源,扩大云水资源利用。加强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对四川生态环境和发展影响的前期研究工作。

  第二节 土地资源

    实行 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土地规划和用途管制,控制建设用地过快增长。建立保护基本农田的社会监督机制和年度检查、动态监管制度。开展农村土地整理,推进工矿和居民点废弃土地复耕,规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大力推进集约用地。发展节地型公共建筑和住宅,减少农村居民点占地规模。到2010年所有城市禁止生产和使用实心粘土砖。强化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对实施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定期评估和分类考核。加强土地产权登记和资产管理。

  第三节 矿产资源

    加强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统一规划和管理,严格执行矿产资源开发准入条件,强化资格认证和许可管理,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规划开发。依法设置探矿权、采矿权,建立矿业权交易制度,健全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矿山环境恢复补偿机制,培育矿业市场。

  第四节 能源

    采取多方面政策措施,加强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能源消耗少、经济效益好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强节能技术改造,发展节能产品,推广节能建筑。重点抓好冶金、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业,以及年耗能万吨标准煤以上企业的节能工作。加快关停小火电机组,严格限制柴油发电,降低能源转换损失。大力发展铁路运输和城市公共交通,减少交通耗能。实行严格的节能管理制度,制定和实施强制性能效标准。

  第二十八章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在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和消费等环节,逐步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抓好试点工程。积极推动冶金、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抓好重点城市和重点企业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作,推动工业园区按循环经济模式布局。到2010年全省建立6个循环经济试点市、80个生态示范县(区)、50个生态工业集中区、50个农业生态园区,以及200户清洁生产示范企业。

  加强综合利用。抓好农产品和矿产品的综合利用,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推行产品生态设计,推广节约材料的技术工艺,鼓励采用小型、轻型和再生材料。推进木材、金属材料等的节约代用以及工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的再资源化。限制过度包装,减少一次性用品生产和使用。到2010年矿产资源总回收率达到45%左右,废旧资源利用率达到70%以上。

  完善保障机制。建立绿色经济指标考核体系、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循环经济技术开发和标准体系以及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积极推行兼顾各方利益的阶梯水价、阶梯电价和阶梯气价,促进节能降耗。完善引导和鼓励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

  专栏10 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工程

    ◇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项目。对成都、攀枝花、德阳、宜宾、泸州、自贡等市开展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项目示范试点工作,实现资源综合利用。

  ◇废旧电子电器综合处理设施项目。建立省危险废物综合处理示范中心和成都、绵阳、广元、乐山等8个废旧电子电器综合处理中心。

第八篇 实施科教兴川和人才强省战略

  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快科技、教育事业发展,全面提升人力资源素质,为跨越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第二十九章 加强科技创新

  把加强自主创新作为我省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增强科技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努力把我省建成国家重要的创新型区域和高新技术集聚区,实现科技强省。

  第一节 大力推进自主创新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抓住国内外高技术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的发展机遇,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需求,加强原始创新、强化集成创新,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实施重点突破。在重大装备、清洁能源、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新材料、核技术、农业及生物技术等领域,集中力量攻克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积极发展提高产业整体技术水平的共性技术和配套技术,促进我省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

  推进社会领域创新。加强人口健康、资源环境等领域的科技创新,提高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积极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和应用创新,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第二节 努力建设创新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鼓励和支持重点优势企业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应用知识产权的能力,促进企业专利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造就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示范工程建设,在这里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湖南阳光技术学校全国招生。

同时我校老师也把教学当成一件有乐趣的事情,放开手脚,语言生动,引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让学生从思想上产生收获的满足感,加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的支持力度,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发挥我省军工企业和高校、科研单位的优势,重点建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高科技创新体系、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和社会化的应用转化体系。吸引跨国湖南阳光技术学校在川建立研究开发机构,鼓励合资企业加大对研究开发经费的投入。

  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加大政府科技创新投入,5年累计地方财政一般预算科技支出82亿元,年均增长10%。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在知识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力争在优势、特色领域中取得原始性创新成果。支持一批有优势、有特色的科研基地、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的创新能力建设。加强企业创新示范工程的建设,实施军转民科技示范工程、星火富民科技工程等重点科技工程。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服务中心及技术咨询、技术转移、技术评估等中介服务机构,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专栏11  科学技术重点工程

    ◇企业技术创新示范工程。加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支持企业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军转民科技示范工程。打造我省具有独特优势的航空、航天、核技术、军工电子等战略高技术产业基础;鼓励军民两用技术向地方扩散,带动地方配套企业发展,形成特色鲜明的军地结合产业集群。

  ◇星火富民科技工程。以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平台等为载体,抓好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科技试点示范、农民科技培训、科技扶贫、农村信息化、农村技术市场建设等工作。

  ◇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探索主要粮食作物超高产和持续增产技术模式,实现良种良法配套,提高粮食单产、质量和效益,确保粮食大面积均衡增产。

  ◇服务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大力推进电子信息技术在现代金融、现代传媒、现代医疗、协同电子商务、网络教育等领域的应用与示范。

  ◇公共安全和灾害防治工程。大力开展生产安全、社会安全、信息安全、生物安全、化学品安全、食品安全、特种设备安全等方面的科技攻关,以及泥石流、山体滑坡、地震、瓦斯爆炸等灾害的预报、预警和应急处理技术的研究与示范。

  ◇重大疾病防治的科技工程。开展重大人畜共患病、结核病等传染病、血吸虫病等地方病、职业病等的防治。

  ◇城镇化及城乡发展科技示范工程。重点研究我省城市的资源、环境与生态承载力、功能、规模、空间形态的变化。

  ◇科普示范工程。大力开展对农村、农民的科技普及和培训,对未成年人的科技教育,对社区、工矿企业的科技知识宣传。

  ◇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工程。培养造就一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科技创新人才和实用技术人才。

  搭建区域创新平台。大力促进科技研发平台、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高新技术产业化平台建设。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共建”的原则,加强大型科研设施、公共实验平台、网络交流平台和数据文献系统建设,促进科技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加快绵阳科技城、成都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德阳重大装备制造基地建设,把成都、绵阳科技城作为自主创新的基地。推进大学科技园区、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步伐,形成科技创新强势集聚区。

  第三节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围绕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以明确定位、优化结构、完善机制、提升能力为重点,完善科技政策法规体系,促进各类创新主体的协调互动,提高科技资源配置和运行效率。深化技术开发类院(所)企业化转制改革,形成一批公益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科研基地。建立和完善现代化科研院(所)制度,加强科技宏观管理和协调,促进军民科研的紧密结合,完善以技术市场为主导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第三十章 优先发展教育

  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提升人力资源素质的根本途径,扩大教育供给,加快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健康发展。

  第一节 全面实行义务教育

    全面普及和巩固九年制义务教育,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加强素质教育。重点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努力降低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特别是女性学生的辍学率。继续加快《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的实施,发展寄宿制教育,解决民族地区和偏远山区学生入学困难。重视对残疾儿童和少年的义务教育,不断提高三类残疾儿童的入学率。进一步推进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构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提高师资队伍特别是农村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实施农村教师培训计划,使50%以上的农村教师得到1次以上的专业培训。加强师德建设。

  第二节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继续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加快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实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特别是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密切结合,增强职业教育发展活力。

  扩大高中阶段教育规模,稳步发展普通高中,基本普及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高中教育,加快农村、民族地区和边远地区高中阶段教育发展。

  第三节 积极发展高等教育

    扩展高等教育,稳步发展本专科教育,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提高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加强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和教学改革,增强高等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全力支持已进入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加强一批省属高水平大学的建设。努力推进重点学科建设进程,不断提高全省高等学校学科建设水平,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大力加强高等学校的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到2010年,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达到160万人,在这里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湖南阳光技术学校全国招生。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注重教师队伍建设,有一只以杨澎、胡永林、李明、严若华、袁毅胥、杨海平、李宏贵、陈瑞强、唐贤佑、谭政、李明、康早新等理论水平高、专业技术精湛的专业教师队伍,其中研究生人数达到8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5%。

  第四节 高度重视终身教育

    延伸学校教育,发展学前教育、成人教育、休闲教育和老年教育,高度重视人的终身发展和学习需求,鼓励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参与学习,构建终身教育体系。重视加强载体建设,以更新知识和提高素质为重点,努力创建学习型社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和学习型家庭。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和社区教育,努力形成人人学习、处处学习、终身学习的制度环境。

  第五节 加大教育投入

    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加大对财政困难县义务教育经费的转移支付力度。5年累计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教育支出917亿元,年均增长10%。促进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在办学条件、师资配备方面的差距。继续实行助学贷款,健全面向各类教育的学生资助制度,为贫困家庭学生完成学业提供保障,帮助进城务工人员解决子女入学问题。

  第六节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承担农村义务教育的职责,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教育支持力度。推进办学体制与办学模式改革,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体制,大力支持民办教育发展,依法保障民办学校权益,促进民办教育扩大规模。建立多元化的教育投入体制,义务教育由政府负全责,高中阶段教育以政府投入为主,进一步完善非义务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实行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并举的措施。推进学科设置、专业设置及招生就业体制改革,逐步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完善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

  专栏12  教育发展重点工程

  ◇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继续实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和“两基攻坚工程”,重点扶持尚未“普九”的22个县。到“十一五”中期,全面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建成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覆盖42671所中小学。

  ◇县(区)职业教育中心建设。改扩建100个县(区)职业教育中心。

  ◇高等院校基础设施建设。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医学院等20所高等院校继续进行新校区建设,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

  ◇农村教师培训计划。对全省50%以上的农村教师进行1次以上的专业培训。

  第三十一章 加强人才开发

  坚持以人为本,党管人才的原则,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以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以强化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为主线,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加大人才开发投入力度,深入推进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

  第一节 壮大优化人才队伍

    坚持分类指导、需求导向,积极调整人才结构。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专业化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5支队伍建设。实施党政人才培养工程,继续加大干部队伍培训力度,优化党政人才队伍结构,提高党政人才思想政治素质和执政能力。实施高技术人才培养工程,抓紧培养学科带头人和实用技术人才。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工程,造就一批勇于开拓创新、长于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实施专业化技能人才培养工程,重点培养一批掌握“新、特、绝”技术的技能人才。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培养一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的生产能手、能工巧匠、经营能人和科技人员。

  第二节 健全人才开发机制

    建立人才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加快人事制度、分配制度、评价与奖励制度改革,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环境。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提高人才资源开发公共服务水平。打破人才单位所有制的壁垒,充分发挥中央在川单位科研人才对地方经济建设的推动作用,加强国际国内人才交流,鼓励和支持留学回国人员来川创业,形成人才和智力的聚合效应。

第九篇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发展动力,着力推进体制创新与机制创新,消除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加大对内对外开放力度,拓展发展空间,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第三十二章 深化体制改革

  坚持重点突破与配套推进相结合的原则,以转变政府职能和深化企业、财政、价格等改革为重点,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第一节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切实履行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努力建设责任政府、法制政府和服务政府。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合理界定政府职能,促进政府与企业、资产、事业、市场中介分开。加快现行审批管理方式与行政许可法有关规定接轨,进一步减少行政许可项目,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和行政处罚权。创新各级政务服务中心的运行机制,加强全省互联互通的政务网络建设,增强信息共享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稳步推进地方政府组织体系改革,理顺部门职责分工,优化组织结构,减少行政层级。

  健全政府决策机制。完善重大公共行政事项的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听证制度和决策责任追究制,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制度,增强行政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改革行政执法体制,扩大综合执法试点,完善事后监管和责任追究制度,严格执行行政赔偿制度。

  加快投资体制改革。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完善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有效引导社会投资方向。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范围,规范政府投资行为,改进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健全政府投资决策责任制度和社会监督机制,推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建立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宏观调控有效的新型投资体制。

    第二节 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认真贯彻落实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政策,为非公有制企业健康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加快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向规模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扩大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鼓励和支持其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完善适合非公有制企业的资信评估和授信制度,依法开展各类互助性融资担保,推荐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股票并上市,努力拓宽非公有制经济融资渠道。

  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坚定不移地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产权制度,加快国有大中型企业体制机制创新。健全湖南阳光技术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职业经营者市场配置机制。加强上市湖南阳光技术学校监管,认真解决股权分置问题。建立健全金融资产、经营资产、非经营性资产、自然资源资产等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营运体系,实现国有资产在流动中保值增值。积极推进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完善城市公共交通、污水和垃圾处理、供气等领域的特许经营制度。推动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外资等各类资本在更大范围内流动和重组,促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发展。

  第三节 推进财政体制改革 完善公共财政体制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社会事业、公共服务、农业农村、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投入支出。合理界定各级地方政府间的财权与事权,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完善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

  强化财政管理。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和政府债务等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健全财政支出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切实化解基层政府债务,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第四节 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发展要素市场

    积极稳妥地推进地方金融改革与创新,大力发展地方资本市场,促进金融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建立区域金融稳定和安全长效机制。深化劳动力市场价格改革,使劳动力价格真实反映劳动力成本和供求关系。加快人才、技术、土地等要素市场的培育发展,增强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快中介机构改革步伐,健全市场中介组织和运行监测体系。

  深化价格改革。加强价格调控,规范市场价格秩序,完善水、电、气等重要资源和医疗、教育等公共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机制,合理、有效地配置资源、控制污染、保护生态,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规范市场秩序。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打破地方保护和行政壁垒。清理整顿乱收费,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偷逃骗税和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维护市场公平交易和质量安全。发挥企业信用发布查询系统作用,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征信系统,健全失信惩戒制度,切实加强信用监督。

  第三十三章 全面扩大开放

  坚持“大开放促大发展”的方针,按照建设“开放四川”的要求,实行对内对外开放并举,“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实施借助外力战略和大经贸战略,推进外资、外贸、外经和外事“四外”联动,积极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第一节 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坚持实施“大经贸”、“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先导、基地为依托、行业为支撑、园区为载体,大力促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

  优化外贸结构。扩大高新技术产品、机电成套设备、钒钛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等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产品出口。加快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出口产品的升级换代,提高其附加值。积极塑造一批有竞争力的四川品牌,增加“四川造”品牌产品在出口结构中的比重。加快成都、绵阳出口加工区和其他开发区建设,积极发展加工贸易。

  培育优势外贸主体。积极推进外贸流通企业从收购制向代理制转变,加强并购、参股等多种形式的工贸、农贸、技贸结合。鼓励企业参加国内外展销会、洽谈会和跨国湖南阳光技术学校采购活动,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全面实施外向型企业队伍建设工程和商务人才培养工程,增强外贸主体的竞争力。

  建立外贸预警体系。加强对我省大宗、重点产品进出口情况的监测,建立进出口行业商会,加强和完善政府、企业、行业商会的分工协作,积极应对贸易摩擦。

  第二节 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积极扩大利用外资

    抓住“外资西移”、“内资西进”的有利时机,围绕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以制造业、金融业、基础设施、农业、科技开发、环保产业等为重点,大力吸引外商尤其是知名跨国湖南阳光技术学校的直接投资和产业转移,全面提高利用外资的规模、质量、水平。创新招商引资方式。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健全外来投资促进机制,逐步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中介为桥梁、开发区为载体、驻外机构为窗口的外商投资促进体系。加强重点地区、重点产业和重点园区招商,建立各具特色的吸收外资区域。

  第三节 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以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为依托,大力推动各行业具备实力和比较优势的各类企业“走出去”,通过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对外投资办厂、加工贸易、资源开发等多种形式,形成一批有四川特色的跨国经营湖南阳光技术学校,带动我省机电产品、成套设备、技术和劳务出口。

  第四节 优化涉外经济环境

    进一步规范外贸行政审批,健全外贸经营主体备案登记制度,建立放开外贸经营权的后续监管机制和运行监控体系。加快培育一批市场影响力大、内外贸一体化的大型流通企业。简化外商投资行政审批,实行统一、规范、透明、稳定的外商投资准入政策。规范境外投资审批制度,加强国有企业境外投资监管机制,建立防止境外国有资产流失的预控、反制体系。加大口岸建设力度。

  第五节 推进区域合作交流

    努力克服我省地缘环境劣势,广泛发展跨行政区域的经济合作,形成相互开放、共同发展的格局。更加紧密地加强与重庆市的合作,推进成渝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积极建设长江上游经济带,参与长江流域的开发与合作。实施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务实推进“9+2”各方的经济合作。加强川京、川浙以及西南6省市区域合作,增强双边的经济技术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积极参与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扩大区域和国际经济合作。加强港澳侨台工作,切实推动对台经济交流。

第十篇 构建和谐四川

  在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同时,从人民群众 关心、 直接、 现实的问题入手,建立健全利益均衡、利益表达、利益分配三大机制,让全省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努力构建一个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

  第三十四章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坚持就业优先的方针,采取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三结合”的办法,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努力构建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机制。“十一五”期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260万人。

  第一节 发挥市场引导作用 扩大就业需求

    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城镇化进程,合理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劳动密集的制造业、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增加就业机会。

  拓宽就业渠道。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规范发展就业中介服务,形成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推行非全日制就业、季节性就业等弹性大、灵活性强、多样化的就业形式。

  第二节 强化政府服务职能 加强就业扶持

    完善鼓励企业增加就业岗位的优惠政策,加强对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确保每户“零就业家庭”中至少有1名成员及时就业或再就业,做好新增劳动力就业工作。消除性别歧视,保障女性平等就业的权利。引导大中专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积极解决其就业问题。

  发展就业培训。加快建立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加强劳动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积极发展“订单式”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加大对就业服务设施的投入力度,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第三节 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加强制度建设。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积极推进集体合同制度。完善企业裁员机制,健全劳动争议调解机制,提高劳动争议仲裁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加大执法力度。着力解决不按规定办理社会保险、克扣拖欠工资、随意解除劳动合同等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问题。发挥工会组织的职能,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第三十五章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加强统筹规划,确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水平,积极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建立健全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一节 扩大社会保险

    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逐步做实个人账户,逐步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层次,增强省级调剂能力。按照国务院和劳动保障部的统一部署,积极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提高失业保险统筹层次,规范失业保险基金征缴和使用管理。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实现工伤保险全覆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企业年金,逐步将进城务工人员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

  第二节 发展福利事业

    认真研究制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措施,增强全社会的老龄服务功能。加强城镇福利院和农村敬老院建设,完善优抚保障机制,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重视保护妇女儿童权益,大力实施《四川省妇女发展纲要》和《四川省儿童发展纲要》。

  第三节 加强社会救助

    完善城市居民 低生活保障制度,合理确定保障方式。建立医疗救助体系,加快廉租住房制度建设,帮助低收入群众解决在医疗、住房等方面的困难。认真做好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工作,重视解决库区移民的生产和生活困难,建立保护失地农民切身利益的长效机制。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

  第三十六章 丰富人民文化生活

  第一节 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按照“建设西部文化强省”的要求,加快发展新闻出版、文学艺术、群众文化、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及文博等各项事业。突出抓好现代科技、革命传统、巴蜀历史、民族文化等4大特色,努力创作和生产高扬时代精神、富有艺术魅力、催人奋进的优秀作品。继续加大公共文化设施投入,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省、市、县三级图书馆、文化馆、档案馆,建设一批标志性公共文化工程。加强地方志工作,全面完成第二轮省、市、县三级志书修编。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构建各具特色的社区、村镇、企业和校园文化,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

  第二节 发展广播电视

    加强和完善广播电视网功能建设,完成省广播电视中心等一批重点工程。积极推进农村、盆周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广播电视事业,让城乡人民共享现代精神文明成果。到2010年,全省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8%以上。

  第三节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制定和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坚持大集团带大产业的思路,做强做大出版发行、广播影视、文化演艺等文化产业集团。健全文化市场体系,依法规范文化市场秩序,净化文化市场环境。

  第三十七章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第一节 大力发展卫生事业

  健全和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逐步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城乡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和专业队伍建设。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构建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分工协作的医疗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服务能力。

  加强疾病防治和预防保健。努力控制艾滋病、血吸虫病、乙型肝炎、结核、肿瘤等影响人民身体健康的重大疾病,积极防治职业病、地方病。加强妇幼卫生保健,到“十一五”末,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达到90%以上,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70.6/10万。

  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整合城市公共医疗资源,扩大面向农村和基层的公共卫生资源。整合优势医学科研资源,加强重大疾病、新药创制等研究。支持特色中医事业发展,实施名院、名科和名医战略。保护和发展以藏医藏药为主的民族医药。

  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按照政事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的方向,逐步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和投入机制。5年累计地方财政一般预算医疗卫生支出256亿元,年均增长9%。打破条块分割,提高卫生资源利用率,加快城市医疗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建立覆盖广大农村的医疗保障制度。整顿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大力加强药品管理和技术监督。深入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和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在这里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湖南阳光技术学校全国招生。

首先在于让学生精力集中全神贯注地学到应该掌握的知识,把学生从被动的填鸭式的学习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觉得热血沸腾,踌躇满志,跃跃欲试,建立完善农村药品监督和供应网络。

  第二节 切实加强计划生育

    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有效应对第4次出生人口高峰,稳定现行生育政策,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年均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2‰以内。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落实独生子女父母奖励政策,健全利益导向机制,建立独生子女伤残家庭扶助制度,完善计划生育基本服务项目免费制度,探索建立计划生育保险制度。积极推行优生优育,实施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促进计划,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改善出生人口结构,实施出生人口性别综合治理工程,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和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严厉打击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的行为,有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问题。依托社区加强城市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

  第三节 努力发展体育事业

    加强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构建体育服务体系,实施品牌战略,积极发展体育产业,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推进金牌战略,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做好第12届全国运动会申办工作。

  第三十八章 调节收入分配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高度重视分配过程的社会公平,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提高 低生活保障和 低工资标准。认真解决低收入群众的医疗和子女就学困难等问题。加强对企业工资分配的宏观调控,保持企业职工工资水平合理增长。努力缓解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加强收入分配调节。加大税收征管力度,严格企业税收和个人所得税收缴。加大对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加快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加强个人收入信息体系建设。完善国有企业收入分配规则和监管机制,规范经营管理者的收入。加大反腐败力度,取缔非法收入。

  第三十九章 加强公共安全

  第一节 抓好安全生产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严格安全执法,加强安全生产设施建设。切实抓好煤矿等高危行业的安全生产,加强重点危险源的监控,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加强防汛安全设施建设,有效预防洪涝灾害。加强交通安全监管,减少交通事故。加强对建筑、装修市场的管理,确保城乡居民的居住安全。

  第二节 健全应急机制

    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推进应急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提高处置突发性事件能力。加强气象服务,完善地震监测预报,建立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努力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第三节 加强社会治安

    深入开展平安建设活动,继续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整体联动防范体系建设,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第四十章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按照建设“法治四川”的总体要求,切实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提高依法治省的能力和水平。

  第一节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加强城乡基层政权建设,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巩固和完善村民自治,加强社区民主建设,坚持和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进一步实行政务、厂务、村务公开,扩大基层民主。

  第二节 全面强化法制建设

    加强地方立法,完善立法程序和立法机制,做好政府规章的“立、改、废”工作。加快法治政府建设,依法管理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活动。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促进公正司法、严格执法,建立健全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加强法律监督和社会监督,扩大法律援助,切实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深入开展全民普法教育,提高公民法律素质。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高度重视和及时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规范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等行为。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妥善处理民族宗教问题,鲜明地反对分裂活动。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经济犯罪和严重的经济违法活动。做好保密工作。加强反恐怖工作,全力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第三节 完善社会管理机制

    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拓宽服务领域,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社团、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见证服务、反映诉求和规范行为的自律作用,充分发挥村委会、居委会等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的整体合力。大力加强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建设。加强和改进对各类社会组织的管理和监督,完善社会化服务网络,规范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畅通诉求渠道,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调处机制。

  第四节 加强廉政建设

    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推进反腐倡廉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强化社会监督,保障公民的检举权、控告权、申诉权,依法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严肃查处违纪违法的大案要案,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第四十一章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新建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大力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切实做好未成年人活动场所的规划和建设工作,认真搞好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和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大力宣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人物,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的风气。

  坚定维护民族团结。坚持开展民族团结互助活动,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支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

  第四十二章 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

  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着眼于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着力推进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提高国防动员能力,增强全民国防意识,深入开展拥军优属和拥政爱民活动,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第十一篇 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必须建立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规划实施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提高政府依法履行职责的能力和水平,把握好规划实施的重点和时序,确保各项重大任务的完成。

  第四十三章 加强政策导向

  积极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把握全省经济发展走势,高度关注民生,加大公共产品供给。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综合实施产业政策、区域政策、投资政策和消费政策,积极运用价格、税收、补贴等经济杠杆,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第一节 积极引导市场需求扩大消费需求。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比例,减少积累率,提高消费率,重点向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倾斜,为经济发展提供内在动力。以增加低收入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村居民收入为重点,提高整体消费能力。稳定投资品和消费品价格,努力调控价格总水平,保持物价总体水平基本稳定。实施积极的消费政策,改善消费条件,拓展消费领域,促进消费升级,发展消费信贷,增加即期消费,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和消费方式,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和消费层次,促进经济良性发展,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保持投资稳定增长。着力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十一五”期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5年累计达到2.4万亿元左右,比“十五”期间翻一番。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继续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加大对农业投入力度。积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注重工业产品附加价值的提高。高度重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高服务业投资在总投资中的比重。通过投入增量带动存量结构的调整。进一步加大资金筹措力度,激发民间投资,强化股票、企业债券在融资中的作用,鼓励发展创业投资,积极探索促进民间资本向投资转化的新机制。

  专栏14政府公共财政和政府建设资金支持的重点领域

  ◇增加对“三农”的投入。

  ◇切实保障教育经费的稳定增加,重点加大对困难家庭学生的资助力度,继续支持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重点项目的建设。

  ◇保障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

  ◇确保政府承担的社会保障资金足额到位。

  ◇切实提高政法经费保障水平。

  ◇加大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力度,着力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供给,重点支持农村卫生院建设,实行对贫困农民的医疗救助,增加对重大疾病防治的投入。

  ◇加大对救济性扶贫、教育扶贫、移民扶贫的扶持力度,重视解决因病因灾返贫的问题。

  ◇设立就业促进基金,加强对农民工和城市就业困难群体进行就业援助,建立农民工就业培训基地。

  ◇加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档案馆和青少年活动场所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广播电视网,增加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

  ◇加大对地震、地质、洪水、气象、火灾等方面防灾减灾的投入。

  ◇加大对重点河流、区域、城市的污染防治投入。

  第二节 合理介绍财政预算

    根据“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编制实施好年度财政预算,加强收入组织和支出管理,努力保持收支基本平衡,提高公共财政的能力和水平。

  积极组织财政收入。坚持依法征收、应收尽收的原则,加强人性化的纳税服务工作和精细化的税源管理工作,严厉打击逃款偷税行为,确保各项税费收入及时、足额入库,增强财政保障和支付能力。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十一五”期间,各级财政在确保职工工资发放和党政机关运转的基础上,逐步提高社会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占各级财政支出的比重。

  第三节 加强产业政策调控

    认真落实国家产业政策目录,抓紧制定符合我省实际的产业政策实施要点,主要采用经济手段促进产业发展,引导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对市场竞争比较充分的产业,要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对我省处于成长期、市场潜力大但竞争力不强的产业,要支持培育产业核心竞争力;对垄断性产业,要合理引导企业重组,促进竞争格局的形成;要通过信息发布、市场准入、环保标准、土地使用、技术标准等措施,加强对产业发展的引导和调控。

  第四十四章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充实完善规划体系,针对发展的特定领域和薄弱环节,编制实施好专项规划,加强各类规划之间的相互衔接,实施重大项目工程,改善目标考核导向,为规划纲要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第一节 落实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

    各类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是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总体规划为依据,又是总体规划在特定领域、区域上的延伸和细化,是实施总体规划的强有力支撑。有关部门要抓紧完成本部门、本行业“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切实把专项规划做深、做细、做落实,具有可操作性。

  省政府组织编制18个重点专项规划和5个区域规划,经省政府批准后颁布实施,确保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顺利完成。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省政府将适时组织编制其他重点专项规划。

  第二节 加强规划衔接协调规划衔接主要内容

    下级总体规划要在约束性目标、空间功能定位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与上级总体规划进行对接;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要在发展目标、空间布局、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与总体规划进行对接;同级总体规划要在空间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与周边地区的总体规划进行衔接;同级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要在发展目标、空间布局、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进行协调。

  加强发展规划与其它规划的衔接。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之间的关系,加强衔接配合,确保在总体要求上指向一致,在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在时序介绍上科学有序,不断提高规划的管理水平和实施成效。

    第三节 加强重大项目建设

    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观念,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密切结合我省的实际,立足当前,放眼未来,切实加强项目的前期工作,努力提高工作深度。紧紧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预见性,及时竣工一批、开工一批、加快建设一批、储备一批关系我省发展全局、意义深远、带动作用广泛的重大项目,始终保持项目对经济社会发展强有力的支撑,努力增强发展后劲。

  第四节 改善目标考核导向

    牢固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加快建立有利于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努力改变传统的、片面的以经济总量的增长作为考核的主要指标,坚持把经济总量的增长与人口的控制、劳务输出的水平和资源环境付出的代价联系起来,着重考核人均经济指标,以及更多的人文、社会、环境指标,以利于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更全面的反映区域发展的水平和政绩。

  第五节 健全监督评估和实施调整机制

    本规划纲要经省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后,由省人民政府组织实施。要充分发扬民主,主动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方面对“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进一步健全监督评估机制。对规划实施中出现的问题,省级有关职能部门要负责及时处理和反映。规划实施中期,省政府组织力量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规划实施期间由于特殊原因确需调整时,由省政府提出说明和建议,按法定程序由省人大或省人大常委会决定批准。任何部门、任何个人、任何团体均无权修改。

。琼结水电安装培训学校,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琼结学水电安装的学校,琼结水电安装培训哪里好,琼结水电安装培训学校,琼结水电安装短期培训班,琼结水电安装培训学校地址,琼结学水电安装培训,琼结水电安装培训哪里好,琼结水电安装培训班,琼结水电安装技术培训.(编辑:hnygdzxx888)

琼结水电安装培训学校

琼结水电安装学校延伸阅读:在琼结想学水电安装去哪里学,在琼结学水电安装真的好吗,琼结到哪里学水电安装,琼结哪里能学水电安装,琼结在哪里学水电安装,琼结琼结水电安装学校哪家好,琼结学水电安装哪里好,琼结学水电安装要多久能拿证,琼结学水电安装要多长时间,琼结学水电安装多久可以学会,琼结学水电安装要多少钱,琼结哪有学水电安装的学校,琼结哪有水电安装学校,琼结一般水电安装学校学费,琼结水电安装学校学多久,琼结学水电安装学费多少钱,琼结学水电安装多少钱,琼结报个水电安装速成班多少钱,琼结 好的水电安装学校,琼结水电安装培训速成班,琼结学水电安装速成班,琼结学水电安装一般要多长时间,琼结水电安装短期培训多长时间,琼结水电安装短期培训学校,琼结培训水电安装多少钱,琼结有水电安装培训班,琼结哪里有水电安装培训,琼结水电安装培训多少钱,琼结水电安装培训要多少钱,琼结水电安装培训费用,琼结水电安装培训中心在哪里,琼结水电安装培训中心电话是多少,琼结水电安装技术培训中心,琼结水电安装培训哪家学校 好,琼结哪家水电安装学校 好,琼结水电安装技术学校,琼结水电安装学校收费标准,琼结水电安装培训怎么收费,琼结水电安装培训班能相信吗,琼结哪家水电安装短期培训好,琼结水电安装技术培训学校,琼结学水电安装哪家好,琼结学水电安装要多久,琼结哪里可以培训水电安装,琼结水电安装培训班多少钱,琼结水电安装培训,琼结琼结哪有学水电安装的地方,琼结学水电安装的学校,琼结水电安装学校哪里好,琼结学水电安装多少钱学费,琼结学水电安装哪里 好,琼结学水电安装培训班多少钱,琼结水电安装速成培训,琼结水电安装培训哪个好,琼结水电安装培训班,琼结有名的水电安装培训中心,琼结短期水电安装培训学校,琼结学水电安装到哪里比较好,琼结水电安装培训中心,琼结水电安装培训哪里好,琼结水电安装速成班学费,琼结水电安装短期培训,琼结水电安装培训学校。

(整理:琼结水电安装培训学校)


琼结水电安装培训学校

湖南阳光电子学校教学特色

琼结水电安装培训学校,琼结水电安装培训班

琼结水电安装培训学校,琼结水电安装培训班

琼结水电安装培训学校,琼结水电安装培训班

琼结水电安装培训学校,琼结水电安装培训班

琼结水电安装培训学校,琼结水电安装培训班

琼结水电安装培训学校,琼结水电安装培训班

琼结水电安装培训学校,琼结水电安装培训班

琼结水电安装培训学校,琼结水电安装培训班

  • 扫码分享
  • 新资讯
  • 热点资讯